初秋的夜晚,白天的闷热早跑得无影无踪,凉意随着微风一点一点漫染开来,关窗时,更觉外面的世界已经被露水濯洗过了,清静安宁。
在时钟的催促下,屋子里的灯一盏一盏熄灭,到处是夜的平静和温柔,只有星子不肯睡,在天幕上一闪一闪,变得清晰耀眼。
和所有的夜晚一样,10点半,关了台灯,打开手机听一段诗词赏析,想就这样慢慢滑入梦的庄园。
月光不知何时晃晃悠悠爬上了窗台,在上面闲庭信步,忽地想起了浸在月色里的荷塘,想起了薄薄的青雾于花叶间浮动,想起先生那句颇不宁静。哗,思绪也如月华一般流动起来,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在月下思考人生哲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打住,这是要跟自己玩飞花令嘛!
睡觉睡觉,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
老先生诚不欺我。
但月夜的失眠,好像,好像也有几分可以原谅的理由,只怪这月色太美太温柔。
睡觉这件事,是最应用顺其自然的事情,可不是聚精会神就能完成。与其被动地失眠,不如主动地熬夜。
念至此,果断起床,悄悄挪到飘窗小坐。
宋人曾说过:“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古人失眠也如此文雅与浪漫。
此刻月光温柔地倚在我的怀中,或者说我们正在彼此拥抱,纱帘上的造型线条在台上投下曲折灵动的影子,脑中忽然蹦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我曾思考过它的近意词有哪些,明亮、清澈、空旷、澄澈、明净、清明、开阔、透明、空灵、坦荡……这一群形容词加在一起也没有它好。
月光下的承天寺真的那么美嘛?
庭院像积水一样明亮清澈,旁边还立着两位惺惺相惜的“闲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先生解衣欲睡时,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月可是苏先生的老朋友,他曾写过500多首关于月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情绪和自然界的起伏变化是一样的嘛,自然顺应就好。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更是如此来劝导别人。
月华的美丽,当然要与友人共同欣赏。幸好怀民亦未寝,至于这个未寝,是烛火未熄,还是哐哐砸门叫起来的,不重要。两人情谊深厚,自是心有灵犀。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相于庭中”寥寥数字,简洁洗练,看到了什么?
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多么幽静迷人的夜景呀!“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皎洁空灵,“藻荇交横”表现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相互映衬,比喻手法精当,渲染出景色的幽美肃穆,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当年上学时,对这段月下庭院的描写就极为钟爱,也记住了两个词语,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此后写作只要能跟这种意境沾上边的,就要拉这两个词语来用一用,心中自是得意。
景色很美,东坡先生又想到了什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私以为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且是在一种淡淡喜悦心情下说出的话语。
有人说苏轼这时从省部级贬到黄州团练这么个小官,心中是苦闷难言的。
我不这样认为,不说他此时经过乌台诗案被贬四年了,已经适应,单看他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对人生的通透与执着,使他有极大的包容性。
这句话中透露出的,当是他的自豪,不管什么处境,都有欣赏美景的心情,好好生活的能力,也有友人伴其左右,月夜虽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者,心境开阔者,方能领略。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比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当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能表现他的洒脱不羁,乐观旷达。
我喜欢苏先生在这首小记中的生活状态,起于当起,止于当止,贬谪后的悲凉、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中统统往后站,这才是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豁达心境和人格魅力。
我所见的月光,与千年前苏先生所见月光一般无二,却没有能力写出简短有趣的游记来,可能是怀民不在吧。
月色淡淡隐去,睡吧,不必去向往承天寺的月光,何夜无月明,何处无松柏,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风轻云淡的“闲人”,才是至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