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有本书,叫《长安乱》,说古时候少林寺的法号只能姓释,名为单字,当年想来少林寺的人太多,法号不够用。老方丈说法号不能三个字,弟子说四个字也行,老方丈怒了,说:“太多嘴,难道你想叫释迦牟尼吗!”最终老方丈叹息:“我已饱受多年取名之苦。”
韩寒怕是借老方丈之口说了无数小说家的心头之苦,相比韩寒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他的死对头郭敬明很会取名字,来看看他的出道之作《幻城》里的角色名—卡索,樱空释,梨落,岚裳,辽溅……一股浓浓的非主流气息扑面而来,原谅郭敬明当年年少犯了中二病,再看他最近一部奇幻小说《爵迹》的角色名—鬼山莲泉,银尘,麟零,幽冥,特蕾娅……不愧是郭敬明,多少年过去了,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不正常的姓氏,玛丽苏的名字,简直像是用“奇幻小说姓名自动生成器”取的角色名。
说起奇幻文学的角色名,不得不提乔治·马丁。乔治·马丁在取名上很讲究,如果他起不出满意的角色名,他会写不下去。听起来,这像是乔治·马丁的另一个拖稿理由。他打趣道:“我有个书库,多年来收藏着《如何给宝宝起名》这类书籍,且有各国版本,希望从里面能找到听起来很酷的名字。一开始我也以为那会是不错的工具,然而,你们懂的……”
对于乔治·马丁而言,那些浮夸的奇幻角色名坚决不能采用,他想要有中世纪英国的韵味。他采用了一些真实的中世纪名,有些直至今日大家都还在用,比如罗伯特(Robert);有些稍作改动,比如把爱德华(Edward)改成爱达德(Eddard)。
众所周知,金庸在取名时擅长引经据典,他有佛教情结,例如慕容复,原书中大致意思是:“复”字,首先是取光复大燕之意,此外还有繁杂、重复以及回归原点的隐喻含义。仔细研读慕容复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复”还隐喻他如阿修罗般的宿命。乔治·马丁也是如此,除了引经据典外,他还想使角色姓名与人物的背景相匹配,例如《冰与火之歌》中,他为不同的群体取名,有些群名是描述性的,比如史塔克(Stark)和哈特(Hart)等,散发着先民感,还有些就更简单了,例如斯托特(Stout,意思是结实),还有斯特朗(Strong,意思是强壮)。
在乔治·马丁写《冰与火之歌》前,有前辈好心相劝:“绝不能让同一故事里的两个角色名以相同字母开头。”乔治·马丁很无奈,他在《冰与火之歌》中杀掉的有名有姓的主角比其他小说整本书的角色还要多,一动笔,就打破了常规。那些无数精心创作的角色名的确让读者们常陷入“他是谁,她又是谁”的心理怪圈中。而乔治·马丁研究英国历史,差点声泪俱下,他说:“英国历史上全是亨利(Henry)和爱德华(Edward),偶尔会窜进来一个理查德(Richard),总体而言,依旧是‘又来几个亨利,又来一个爱德华’。”乔治·马丁忍不住吐槽道:“纵观整个英国历史,要是威尔士王子叫个怪名,例如尤斯德斯(Eustace),相信我,他肯定活不长。”遗憾在于,乔治·马丁笔下的角色虽说名字很精妙,有典有故,但……他们好像也活不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