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复杂系统问题,任何企图寻找简单答案行为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任何简单回答都违背科学原则。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翻转式学校和传统普鲁士K12学校,都是随着历史进程发展而出现的教育体系,不是不可改变的祖宗之法。
当前社会需要人才多样化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催生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成功的道路决不唯一。当然今天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普鲁士学校和翻转式学校。
一.追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
(一)非翻转式学习教育模式发展简述
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为生,教育就如同狮子教幼狮学捕获猎物一样,主要是父母为孩子示范,而那些没学会技能的孩子就可能无法生存。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社会分工出现,很多领域所需知识和技能超出了父母能力范围,出现了学徒制教育(口传心授)。学徒制是主动学习模式,徒弟需要观察并模仿师父的技巧和策略;学徒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今天的博士生、住院医师在本质上也是学徒制。它的基本理念是师父帮助徒弟/学生掌握技能,获得谋生的资格。
孔夫子及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脱离了简单的技能、谋生范畴(自由博雅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具有神圣性,是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满足的实现。人应该为了追求知识而学习,为了探索真理而学习。但希腊教育模式的问题是只有有钱和有闲的人才能走进学校。这还会引发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实践性知识就会被人忽略。这种对立的偏见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
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学校,一方面大家(包括儿童)都需要工作来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缺少“书”,直到19世纪,因为印刷术普及,教材成了主流教育的流行工具。在此之前,教育领域没有标准,教师们讲授的都是他们知道的东西,每个老师都是不同的。但书籍的大规模出现彻底改变这样的情况,老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绝对权威。老师虽然能够掌控教室,但教科书却在引领教育的走向,而且其权威性远远超过教师。这使得教育走进了标准化时代,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普鲁士教育模式。
当前全世界通行的K12教育体系是普鲁士人在18世纪率先发明的,他们收取税金,成立学校,按年龄设计教育内容,然后推行标准化教育。这种教育体制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起点。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教育体系,到了1870年,美国的37个州都建立了公共学校,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国民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1892年,由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带领的10人委员会研究确定了K12教育的标准化内容,6—18岁的公民应该完成8年初等教育和4年中等教育,他们决定英语、数学、阅读列入常年学习内容,而物理、化学则是在中等教育阶段才加入。自此120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模式来推行,内容大同小异。
随后,苏联人也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成为更加严格,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中国人就是从苏联那里学到这种“工业化教育”的。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到今天,高考依然是中国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因为流水线工人需要的标准恰恰是最公平的,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掌握。
普鲁士对教育的改革当时无疑极具革命精神,让很多不可能上学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可以说普鲁士教育在当时解决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把学习谋生技能与追求真理混合在一起(是的是混合,而不是融合,只是直到当前都没解决的问题)。让更多人在追寻真理的征途中又能学习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读写算,释放了一大波人类的创新力,显著促进了社会发展。现代世界的繁荣就是普鲁士教育的最大勋章。
固然这不是普鲁士教育体系的本意,事情的发展就是如此的复杂曲折。
(二)翻转式学习的概念出现
翻转式学习,顾名思义,也就是翻转过来,让孩子主动对某一件事感兴趣后,主动去学习的一种理论方法。
拉塞尔·L·阿克夫与丹尼尔·格林伯格在《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系统提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深入剖析了当今全世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而我们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业社会标准化的产品。
翻转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本书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创办了瑟谷学校。作者所主张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国内一流中小学校所接受,并在不断推广之中,而大规模网上学习课程的涌现,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可汗学院就是典型代表。
二.教育的底层逻辑
对人类的整体认知是教育永不褪色的底色。这个整体认知来自于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生存的条件不唯一是最底层的逻辑。
这块内容涉及到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一些我不知晓的领域。有很多不是我所擅长,我只能大约的感觉到。说的简单点,借鉴历史传承,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中给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并心安理得的接受,不管他是科学还是谬误。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绪论部分系统的讨论了“何为教育”,这个最本源的概念。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人类,是问题的核心。
我个人理解这是对人的本质定位的社会认知。从动物性(原始社会)-部分阶层原始的人性启蒙(奴隶社会)-仪式性|神圣性|愚昧的规范(封建社会)-回归人性|理性规范的启蒙期(工业社会)-个人价值|科学规范的发展期(21世纪)。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成员,拥有内在目标(使命),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灵魂却不得不在一个群体的文化框架内。
翻转式学习首先应该是打破外界环境对人的限制,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呼唤人类释放更多恰当的灵魂,追求自己的内在目标,促进社会突破瓶颈(就像K12释放一部分人的创造力一样,现在是时候释放另外一部分了)。
每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必会收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优秀的天才教育者也会修正模式的不足,在最严苛的九品中正制时代,也会有举孝廉等一些选材方式。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颠覆,而是在部分适合人群中拓展翻转式体系的领域,逐步探索、成长。
二.中国普鲁士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失败了吗?教育的失败与成功,取决于教育出的人才是否符合未来若干年的需要,那么,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是否符合今天的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符合!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最大的例证。但是,中国教育正在走向失败。因为过去的教育,迎合了我们今天发展的需要,而今天的教育,是否迎合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呢?我对此并不乐观。要知道,未来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就要先知道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一)工业化教育
仔细研究一下普鲁士传统学校典型特征,尤其是中国教育,就会发现“应试教育”这个名称是不准确的,应该叫它“工业化教育”。
第一,有一套明确完整的、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大纲,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掌握该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第二,为检验老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严格的、分时段的日常考核体系,比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些,以及一个最终考核体系,也就是高考。
第三,为配合教学任务,学校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也就是尽可能掌控学生的私人时间安排。
第四,在这套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素质就是不要出错。
你看看,这四条列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教育最适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当然,这里说的“流水线”并不是指大学生真去当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中国这个阶段的主要生产形态。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社会的主要资源都是围绕工业化这个核心来配置的。即使不去当工人,其他配套产业对标准化的要求也很高。
中国教育真正的缺点是什么呢?是“工业化”这三个字,而不是其他。工业化对人的制约,如果你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你就理解了。卓别林演的一个在流水线上负责拧螺丝的工人,他拧螺丝拧出了肌肉记忆,以至于流水线停了他都停不下来,看见别人衣服上的扣子,他也拧过去了。
工业化的缺点:当你离开那个为你安排好一切的位置,你就无法适从了。
标准化,程式化,机器化是工业化的底色。
在咱们教育制度里,老师和家长都爱说的一句话是“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所以除了学习之外,你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洗衣做饭的能力,赚钱的经济能力,跟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探索世界的热情和能力,这些都跟学生的任务无关。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如果他的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他们就能胜任。但是一旦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他们就难免要迷茫了。
所以,中国教育能够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但是很难适应创新经济的人才需求。而不是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而是他们对高度变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就不只是什么素质教育,弹琴画画跳舞打球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二)筛选的教育
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一个天然的筛选过程。以往时期,社会财富有限,财富支配权是最重要的权力,这关系到生存权,这个选择是严厉残酷的生死之争。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单位。利益单位之间的利益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分歧的,甚至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
当代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极大发展,现在的筛选已经不是你死我活的选择(具体怎样的筛选逻辑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但是筛选的方式却因为教育模式而异化,导致被筛选者年龄不断降低,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导致现在人类缺乏幸福能力,缺乏探索社会的热情,缺乏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中国)。
实际上人类最大的错误是搞错了问题的本质,人类长期生存问题仍然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流浪地球》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人类短期生存(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当代社会的财富基本上满足人类需求,阻碍人类发展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够丰富,而不是物质财富。说的直白点就是眼光短浅。不改变这个最底层逻辑,教育问题就不会彻底解决。
而且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那么现在大学教育与建国初的大学教育实质和意义已经不是完全一样。如果社会认识不到这一点教育也会栽跟头。会引起一部分人回避高考,一部人放弃高考。
(三)普鲁士教育的一些现实问题
标准僵化单一,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中国的教育,走在这条以考试为纲,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之路上,充满着野心与无奈。
想要公平的从数亿年轻人中选出所需的,有才干的年轻人。那么考试,就是很好的选择。即使运气帮你考高分,运气也是你实力的一部分。考试的残酷堪比丛林法则。
一切向筛选标准看齐,从微观上看,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是一个好事。但从宏观来看,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它使得原本应该呈随机性发散的年轻人的思维,被固定化,改变自己,强迫自己,扭曲自身意志、定向努力的一种亚健康的思维状态。我们常说的,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人际交往常识,缺乏社会经验,自私等等问题,大都源于这样一个唯筛选结果论的做事方式。
考试筛选对一个想要急于致富的国家而言,如同快餐,能迅速公平的满足市场的需要,提供中国的经济产业、工业所需人才。但这些人才却缺乏某种重要维生素,那就是自发性动力(内在目标,使命感)。那么一旦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面对不确定性,那么这种考试筛选模式,也将变得阻碍社会发展。
不要小看这一个自己有目标和一个目标被别人指定的区别。一个自发性的动力,一个是被动性的动力。如果是做已经很成熟的工作,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当你成为了业界的第一方阵的时候,二者的区别将是本质性的。有自发动力的人,会推动创新、工作会有热情;而被动动力的人,会得过且过,会疲于应付。
而中国,正是处在这种,从第二、第三方阵,跃居到第一方阵的过程当中。以前我们做的,都是别人会做的东西,主动性、被动性动力对于咱们而言区别不大。但是当我们想要属于自己的科技新锐的时候,一个满心疲惫、混日子过的人,怎么可能战胜一个知道自己内在目标满怀热情的人呢?
普鲁士教育学校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当前的课程划分,知识点的前后设计看似科学,井然有序,但存在大量的知识割裂现象。没有或很少有什么实际应用场景。更没有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去传授知识,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知识体系相对陈旧。
普鲁士学校考试方式反馈滞后,容易导致脱队。
学校通过考试考察学生。但事实上考试的问题多多:它不能反映学生的潜力,理解得快不一定理解得深入,理解的深的不一定快;考试无法反映学习效果保持效果,很可能就是短时记忆;考试也无法告诉你思维过程是不是正确,也许就是蒙的。但是家长和学校却以考试为法宝。
普鲁士学校严重依赖优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人数众多,大多老师都被动式的工作,混口饭吃,不去认真研究怎么教学生,只能按照惯例布置家庭作业,使得学生们对这类各种重复的体力劳动厌恶至极。而那些不会的,或不懂的问题,根本无法通过这种繁重的作业表现出来,考试的压力让人产生厌恶情绪,在巨大压力下,学生们会越来越痛恨学习。
普鲁士教育只是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初步解决了广大人类成员有合法的学习渠道的问题,客观上也适合一部分学生。但是没有深入的解决学习中普遍问题(当然客观条件也不允许)。
四.未来翻转式学校
人天生而不同,正确评价一个人也不仅仅依靠单一维度,因为生存进化的维度并不单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脑科学,认知科学等涉及人类成长发展规律的知识,不断突破和普及,催生新型学习方法,新的教育生态。
翻转式学校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类成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对内在目标的追求探索。推行精熟学习法,注重个人的学习习惯和生理周期。推行全局性理解,整体学习法等科学认知方法,以认知真实社会为标的,不刻意划分学科,尊重事件发展真实逻辑场景。推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并重的方法,依据社会需求做多样化分类,坚持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增长视野的广度学习,针对个人实际,有选择的深入全局性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领域,科学训练。
在没有找到自己内在目标之前,是不需要强迫学生刻意的去训练一些技能。如果我们有一小组学生以参加某项考试为目的,那么该小组会齐心协力的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做一些枯燥训练和准备。凡是有意义的东西,即使枯燥无味,做起来也是动力十足,并以此为乐。
普鲁士学校严重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所有一个班级学校采取步调一致的学习进度。而且严重依赖教师教的水平。翻转式学校则以学生兴趣和内在目标为推动力,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的进度学习理解,学习小组互帮互助,采用精熟学习法,利用《可汗学院》等一批理念优秀的学习工具。通过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将各个所学的知识通过真实世界应用场景彼此相连。
我们尝试广泛的和企业,大学,政府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机构联合打造创新型翻转式学习新生态,打破K12分阶段,分学科,有计划学习的封闭模式,以激发学生内在目标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并研究不同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