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湖北襄阳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康之家。孟父自认是亚圣孟子之后,故用孟子名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给儿子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孟浩然,号孟山人。
按照父亲的愿景,儿子必须苦习诗书五经然后参加科考最终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少儿时的孟浩然确实乖巧听话,他勤恳好学,常和弟弟一起读书舞剑。看着伴着书香剑影长大的翩翩少年,孟父欣慰不已,心想,老孟家终于后继有人,不负列祖列宗了。
老孟不知道的是,他宝贝儿子孟浩然闲暇时,最爱捧着一本《陶渊明集》默诵,眼里不时放出倾慕的神情,脑海里尽是山水田园的幽美画面。
转眼到了十七岁的年纪,孟浩然在第一轮选拔考试襄阳县试中毫无悬念通过、入围,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子。
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孟浩然有点膨胀自负。他觉得一夜之间似乎长大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跟父亲的关系,他不想一直做一个乖乖男,不想过早就进入朝九晚五的公务员队伍中浪费青春,亵渎生命。何况当时朝廷混乱,宫斗剧烈,自己一身才华,岂能为不仁不义的君上驱遣?
不,决不能!一旦下了决心,他不再备考,将经史子集一股脑锁进了抽屉后,他拉起了儿时的玩伴张子容,开始游山玩水。
第一站,就是离家不远的鹿门山。那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那儿还有浩然慕名已久的邻里老乡、东汉名士庞德公留下的气息和足印。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少小时去过多次,但这次去的心境完全不同了。
之前,鹿门山的美丽,只停留在浩然口中的咏叹,这次,他不仅用笔将那儿的山光水色描摹殆尽,将自己对先贤的那份仰慕之意尽情抒写,也为一生的山水田园之缘作了注脚,甚至,也顺便为自己冲淡清迥、自然浑成的诗风打下了基调。
题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清晨,乘兴驾舟,进入汉水,绕过岘山。沙滩上的禽鸟近在身边,而岸边的树木渐去渐远,有些分辨不清。小船行近鹿门山,此时晨光明媚,山色翠微,鹿门山浓妆淡抹,层次分明。
山脚下的深潭因崖岩参差而显得曲曲弯弯,小船不得不沿着这迂回曲折的河道转来转去。早就听闻庞德公来此进山采药并隐居这里。
金涧边长着灵芝、白术,岩石上,结满了青青的苔藓。有感庞德公淡泊名利的隐逸事迹,我将小船系住,开始沿着山间小径往上攀登。
庞老先生当年隐居的遗迹还依稀可见,但他那超凡脱俗的风骨神韵,却早已成了往事如烟。
闲鹤孤云般的庞老先生,您何时远离而去?空留下一树丹桂,兀自寂寞耸立。一天即将过去,我的探寻仍意犹未尽,等回到小船,已是落日西沉,晚霞满天。
有些评注或翻译,将“白云何时去”直接解释成天上的白云,我以为有违孟浩然当时的心境。“白云”“丹桂”当然可以实指,但此情此景,更可能是庞德公和孟浩然各自的化身。
总之,浩然现在对科考完全心不在焉,脑子里尽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独立人格的追求。
老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原本好好的一棵苗子,中了什么邪,居然一天到晚在外游荡不务正业?他开始规劝,希望儿子回心转意浪子回头,继续按设定的道路,埋首书斋,以期博取功名。
可浩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早就厌倦了老父亲的说教和唠叨,他的心早就飞出了“涧南园”。他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他要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老孟家一时炸开了锅,家人亲戚轮番上阵,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却始终动摇不了浩然那颗决绝的心。逼急了,浩然大声宣示了一句:文不为仕!
一个是任性的青年,一个是倔强的老子。父子就此产生龃龉,甚至结下梁子,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