曽奇峰:精神分析基础课之25、26
1. 在科胡特的疾病分类学里面,自恋的精神病病理学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人格层面:自恋型人格疾患
① 抑郁
在中国,有8%~15%的人,曾经得过抑郁症或正在罹患抑郁症。抑郁,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力比多或者攻击性过多地指向自己,而过少地指向外界。治疗的方向是让这个人把力比多或者攻击性投向到客体关系中间,这样他就没有抑郁的动力了。
② 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
外面有一些风吹草动,在他的内心都会掀起滔天巨浪。
③ 有疑病的抱怨
④ 缺乏生活的风趣
他们可能没有愉悦自己或者愉悦他人的爱好,在人际关系中间,主要是以利用别人为交往的前提,而缺少一些非功利的、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纯粹的快乐的愿望。
(2)行为层面: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自恋型病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① 性倒错;② 反社会;③ 成瘾行为。常见于监狱犯人。
(3)关系的融合层面:融合饥渴型人格
倾向于与他人共生,要满足人际交往中高度的融合关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上面。
(4)关系的逃避层面:逃避接触型人格
非常需要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会以完全的逃避与自我隔离来避免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2. 自恋实际上是一种"我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然后就产生了一种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这是一种觉得自己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保护的真实感觉。而自体心理学实际上是在讲自尊感,讲自己是配得上XXXX的。
3. 纳粹统治时期,德国人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应该在这个地球上消失,这就是一种被夸大了的、病理性的自恋。
4. 科胡特的自恋理论来源于对新生儿的大量基础性研究,婴儿观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5. 自我(ego)与自体(self)的区别: "自我"是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而"自体"指的是整个人。可以这样理解,在地貌学的框架里面,自我=1/3自体。
6.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包括:① 持续性的夸大;② 过度敏感;③ 缺乏共情能力;④ 自我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的,且只能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7.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的3个标准:
① 夸大的自我。自我能力没有那么大,却被想象的很大。夸大的方向,不仅仅是朝向非常好的方面夸大,而且也朝向非常糟糕的方面,比如 对自身的缺陷或疾病的夸大 。
② 唯我独尊或唯我独不尊,过于强调自我的唯一性。比如认为自己的处境是全世界最糟糕的,自己所患的疾病是唯一的等等。
③ 对赞美成瘾。随时需要别人的赞美,如果没有,他可能要隔几分钟就把自己吹嘘一顿,否则就感到活不下去。当他们对这种持续的赞美的供给感到信心不足的时候,就会远离人群,这样至少也远离了批评。
8. 如果还出现以下特征,就表明这个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包括:
①对权力或者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巨大的幻想,有可能对应着低价值感。比如,一个人幻想当的官越大,表明这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就越弱;幻想的荣誉越大,就表示这个人内心或者潜意识层面有对应数量的屈辱感、虚无感或者虚弱感。
② 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表现出暴怒。比如批评的强度是2、3分,暴怒的程度却是8、9分。这是因为这个人持续处在力比多和攻击性指向他自身的状态中间,外界2、3分的攻击,激活了他本身就有的6、7分的攻击,这就使他表现出非常愤怒的状态。
③ 见诸行动的行为。比如,对于社会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处于神经症水平的人大多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就足以保持内心平衡了;但对于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需要通过行动,通过攻击社会,甚至杀人放火,才能够平息心中的怒火。恰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所发出的那句永恒的疑问:"人啊,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病?"
④ 经常有比较严重的羞耻与屈辱的感受,与现实境遇不协调。当然,一个人有羞耻与屈辱感,至少意味着这个人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水平。心理治疗中完全不可被治愈的人,存在严重的超我缺陷,他们完全没有羞耻与屈辱感,在生活当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却没有丝毫的自责与内疚感。 《101种防御机制》的作者Blackman博士,说他研究了3000个对儿童实施虐待的犯罪分子,发现他们中间只有2个人有羞耻感、屈辱感及内疚感,其余的2988个人都是不可被治疗的。
⑤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间,利用他人,而不是为了享受人与人在一起的愉悦感。比如,认识一个交警以便让自己在违规之后不受惩罚,认识一个医生以便好好看病等。
⑥ 缺乏同情心。看见别人受苦受难,却没有丝毫的悲悯之心。连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情,都绝不会做。
⑦ 对他人的过度羡慕或嫉妒。无视自己好的或者幸福的一面,而过度关注别人在享有什么样的好日子。
⑧ 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的感受。使自己处在一个把别人高度理想化,并且通过跟那个人的接近,而使自己遗忘因为自身的不完美所引致的屈辱感。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说,把他人理想化,是为了攻击做准备的。因为他人永远都没办法满足自恋者内心里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满足而又离自恋者太近的话,就可能会使之自恋受挫。
9. 人们追名逐利,在名利钱权里穿梭打滚,不过是为了满足两个终极的幻想:
① 通过我的努力,我让自己变得如此特殊,以至于我犯下错误,却不受惩罚。这是权力到达顶峰的象征。比如皇帝为自己颁下"罪己诏"。
② 我让自己如此特殊,以至于可以长生不死。
10. 一项针对从业20多年的老医生与从业3、5年的年轻医生之间的研究发现,二者的治疗效果差不多,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前者技术娴熟但渐渐丧失职业热情,后者技术青涩但饱含职业热情。
另一项研究发现,同一个学派里面高手与低手之间的差距>不同学派之间的高手差异。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里待了很久之后,其学派的特征就会越来越淡。
11. 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会把治疗师体验为他自己的延伸,其典型反应就是这个病人要求治疗师做出即刻的反应,比如要求治疗师承认自己的特殊性,“只有你才能治疗我 。 ”治疗师如果据事情回答,病人会感到不舒服;如果保持沉默,病人会变得非常的粗鲁和暴躁。这其实是一种婴儿般的状态,病人无法根据他人的反馈,来增加自己对自己的了解。
12. 当我们对人的发展有一个连贯的认识之后,会发现: 成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婴儿身上观察到,没有什么行为是成人所独有的。
比如,成人在一段亲密关系破裂之后,所体验到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实际上是婴儿时期被抛弃之后、活不下去的感受在成人身上的残留。成人需要记住两点:
① “我已经不是婴儿。即便没有任何人帮助,我一个人也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 不同于婴儿,如果没有妈妈给他喂奶,婴儿就活不下去了。
② 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应该具有让别人帮助自己的能力。在亲密关系中间,我们很容易退回到婴儿般的状态,即向对方投射这样一种感觉:“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当这段关系受到威胁的时候,就真的会有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一旦失恋就仿佛生命也随之结束了。
入选主题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