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21:归来之时境随心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孟子·告子下》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之说,这段话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让身处磨难之中的人感同身受、精神振奋。孔子作为圣人,也没有逃脱自己后世弟子的这段描述。
公元前497年,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待遇被剥夺,开始周游列国。这一次出走,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前492年,孔子一行抵达陈国。当年五月,鲁司铎失火,殃及公宫及桓、僖之庙,“孔子在陈,闻火”。秋,季桓子病,嘱康子“必召仲尼”;季康子继位欲召,公之鱼劝召冉求。孔子闻讯,生思归之念,子贡诫冉求:“即用,以孔子为招。
这段史料实际上是孔子在《论语·公治长第五》中所发感慨的的背景。鲁国发生大火,季桓子病危,念及孔子的好处,要求儿子召孔子回国。季桓子的继承人季康子继位后,在公之鱼的怂恿下,改召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
此时的孔子,已经不是五年前愤然出走的孔子。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老人家已经不以自身的得失为得失,唯一求的是让自己所主张的道,能够行于天下。对于季康子继位后受人怂恿改召之事,丝毫不以为然,不放在心上。倒是他的另一个弟子子贡比较有心,专门交代冉求,被季康子所用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老师,争取能让孔子回国见用。
子贡的这一安排,终于在八年后的公元前484年——冉求率军战胜齐国军队后得以实施,季康子受冉求所请,币迎68岁的孔子回国。
实际上,刚刚步入耳顺之年的孔子,早已领悟了境随心转的道理。闻听季康子召冉求回国的消息,老人家半是惊喜,半是感慨,半是忧虑。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看着随自己出走周游的鲁国子弟,孔子感慨万千。经历了一些列的磨难,当年那群志大才疏的小子们,已经像织成的布匹一般严整待发,只是还不知道如何自裁见用而已。
由外而内看过去,冉求为季康子所召是最外在的表现,表明孔子的思想、才具,以及他所主张的道已经得到了公族的认可。进一步向内看,“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在孔子思想、才具,以及他所主张的道的影响下。先前那群志大才疏的鲁国小子已经个个成才——“待字闺中”,让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再进一步向内看,当年为不得已而出走,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但孔子一行初心不改,专心行道,终于峰回路转,人间正道是沧,守得云开雾散见光明。随心而转的处境,让专注行道的孔子内心充满无限光明。
见召与不被见召,启用与不为所用,对于此时的孔子而言,都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与千秋万世对话,是对于道的坚守与躬行,是自己所主张的道的行于天下。后来的大儒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差不多描述了当时孔子的心胸。
这样的心胸里,哪里还会有委屈和不如意,哪里还会有斤斤计较?
唯独让孔子担心的是——“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帮陪同周游的鲁国子弟,已经成为有用之才,只是还不知道如何裁剪自己。但愿他们都能有好的归宿,合用合适的用途。这既是孔子的担心,也是孔子的欣慰。就像工程师看着自己组建的流水线上第一批下线的产品一般,半是欣慰,半是担心。
远去时,满是不得已而为之。归心起时,已然是境随心转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