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数窗前的雨滴,
也曾数门前的落叶,
数不清,
数不清的是爱的轨迹,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
也曾听海浪的呼吸,
也曾听杜鹃的轻啼,
听不清,
听不清的是爱的低于语,
魂也依依,梦也依依!
也曾问流水的消息,
也曾问白云的去处,
问不清,
问不清的是爱的情绪,
见也依依,别也依依!
当看到这首诗文,或许能沟取30年前地回忆,萦绕心头的思绪,会在超时空间若离而现。这是在堂姊妹素素手上拿过来的,一本《聚散两依依》中的开篇诗句,摘抄在本子上收藏的。那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储家湾,我们这一代70后都是很快乐的!
一个村庄里,都是一个姓氏,年龄相仿间,都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的关系。但也有不同的辈分,却年龄岁数接近,有叔叔和姑姑的称谓,老人总是这样提醒,但玩起来时却都不介意。
初中毕业时,就有比我更大的哥哥与姐姐一起照毕业照片的。这里有红姐与青姐,还有我大伯家的四哥哥。
我是在小学四年级赶上他(她)们同班的。一起83年升学考试进入槎水中学初中年级的。我们家离槎水中学大概5华里的路程,我们都是走读生,来回跑动着,还记得四哥哥在那年校运动会上,1500米的跑步,还拿了奖状呢!
初中毕业后,农村开始了农桑种植技术推广。家里男劳力多的,就建起了汉皮纸厂,个体副业,自家独立经营,也是农村企业最早的雏形。也维持了4-5年。后来因为逆水乡汉皮纸厂,引进了机器生产技术。槎水乡手工制造汉皮纸厂没落了,最后在市场竞争中,给淘汰了。于今槎水镇很难发现当年纸槽的痕迹了,只留在我们这代人的口谈中了。
其实这个逆水乡就是今天的逆水村,就是现在网络热搜的“博士村”。当年是在老支书储浩川的正确思想,“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引领下,用村企业收入奖励读书娃,才有今天“博士村”的赞誉。2002后纳入槎水镇的版图,统一管理。
初中毕业后,我才16岁,回到了农村。抡起父辈的锄头,踩在祖辈们留下的耕田里,四季山间田头迂回中,拼命的劳作着。一边劳动着一边不停地思索着。年轻,冲动的思维无不时时吞噬了当初的梦想。我开始了“背井离乡”地进城务工,从此中国的农村自发的农民大军,在一首《外面的世界》歌曲的感召下,奔向了不知名的全国各地。挤进了城市的旮旯胡同,同时有了最为响亮的名字“打工仔”,后来为“农民工”,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