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程度:四星
我已经在周更群里做完这本书的语音分享十天了(分享的链接在这)……才把书的尾巴看完。这本书是李辛老师的新书,之前在还没有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喜马拉雅听过文字稿音频,但是是别人照着读的,语气太平淡了,没听下去,而且那时候也没开始了解中医。后来是看了他的《经典中医启蒙》,被圈粉,然后看他出了新书,果断入手啊。还有一本《儿童健康讲记》,我过段时间也会看的。
其实估计两年前我也完全不会翻开这本书,我之前完全不了解中医,但也觉得它不靠谱,看过一些其实也不懂中医的人写的黑中医的文章,于是没加什么验证就吸收了。去年《世界观》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这是一本科学哲学史,讲了科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我发现科学原来也没我想象的那么靠谱,还写过一篇5000字的文章,叫《绝对的真理存在吗?》。我之前以为科学家们一心科研追求绝对的真理……可没想到,比如开普勒,他科研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读懂上帝…我也更感觉到科学在真相的面前是多么渺小。我现在认为科学只是人类尝试接近真相的一种办法,而不是唯一办法。之后我开始可以接受很多我之前看都不会看的东西,也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相比于《经典中医启蒙》,讲座中的对话占的篇幅比较大,所以我会感觉内容结构性没有那么强,有点冗长。
流通
我一翻开这本书,第一页第一章的标题就让我很有共鸣:「觉察的三个面向:身体-情感-思想」。这不就是在心理团体里学的「身、心、脑」吗。书中说:
「每个人生命活动主导模式不同,有的以肉体为主,有的以情感为主,有的以思想或者头脑为主。三个部分如何均衡发展,不偏颇,少一些内在冲突,是我们一生学习的内容」
我深有体会。其实本来我的出厂设置是情感为主的(九型人格心区3号),但是二十多年把自己活在了思想里,当然很难受。后来让心的能量自然流动了一些后,整个人舒畅多了。最近我也在通过冥想和瑜伽探究体会身体和情感合一的力量,感觉打开了新天地。
所有心身疾病的第一阶段,是内在开始有某种程度的封闭。
我发现每个人的体内都是有很多生命能量的,不过有时候能量被阻塞,被卡住,被在某个点过多消耗,而无法流动,所以表现出来的是无力的状态。我在教练中也深信这一点并以之为原则,陪着教练伙伴疏通阻塞,并去看到自己本来就有的能量。
吵架也好,头痛也好,它首先代表你有生命能量,还不小。但是它没有合理、均匀的出口,或者被堵住了。吵架和发烧是一回事,就像高压锅到了一定压力的时候,必须要她给一个出口来释放蒸汽,不然会炸掉。
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我们的生命力,最好能圆圆地布散出来,像一个均匀的球,而不是某个方向特别偏重或某个方向完全忽略,这是“悟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能量流通起来呢?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觉察。
觉察
书中非常强调「觉察」的重要性。
去年底从赵老师的瑜伽工作坊回来之后,我每天都在瑜伽和冥想打坐。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对我的每日打坐有很多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体会到了放松和觉察对一个人有多大的意义和帮助。对我来说打坐和冥想是我和自己连接的一个机会,不然平时都飞在外界各种事情中间,但离自己的身心越来越远。
我也在打坐冥想练习中清楚地感觉到,日常对自己的觉察也提高了,更经常地能够观察到自己此刻处于什么状态了,而不是习惯性地被信息、情绪淹没。
书中多次强调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是「清晰而稳定」的,这对健康幸福极其重要,因为
「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出在什么状态,自然会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适时调整。」
这让我想到了李想说智慧是什么:「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放弃什么,知道自己对什么承担责任。内心自信,有所为,有所不为。」原来这个背后,「自明」这一点是相通的。
可是,很多时候,不是真明白,而是以为自己明白。大脑是非常会骗人的。下面这段,说的就是大脑的合理化。
「当“不高兴”起来的时候,大脑有一个习惯,会去找外在的原因。这个在心理学叫什么?叫投射大脑在这方面的运作模式是,肯定自己,合理化。我不高兴是有道理的,原因一二三四五,很充分。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自己处在不高兴的模式里,却不自知。」
如果缺乏自我观察,我们的一生可能都在自我认同+合理化+无意识反射+习惯性反应的状态力打转。
我也很有体会:其实不是因为什么什么事情,所以我不高兴,而是因为我体内本来就有不高兴,这个事情出现了,于是我把不高兴附着在它的上面……这也让我想起了《当下的力量》的很多很多段落。走着走着意外发现,心理、中医、灵性,竟然是相通的。
那么如何觉察呢?书中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入手点:任何时候,看你的手和脚是不是放松的,如果不是,放松它们。我又加了一个:看牙根是不是放松的。
允许
我也能够感觉到,随着静坐冥想,越来越接纳自己了,因为打坐过程中以一个旁观者去看着自己思绪纷飞,而不用去做什么,这也是给自己看见和允许的过程,进而回到本心。打坐中无论内在和外在发生了什么,都是「不反应,不对抗」,「让它来,随它去」。在这种不做出自动化反应的练习中,通过直面自己的各种感受,慢慢发现,其实那些本想也没那么可怕。我们越是躲避的东西,里面越包含着卡着我们的点。
书中这样一段话我特别有同感: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有些特别,人们会害怕自己处于不高兴的状态。很多人会认为: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处于“不快乐”的“低谷”状态,没有力量去始终维持一个“正常”的状态,这是不好的,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一定要尽快转变,跟上“前进”的步伐。这样认知的背后是,大家普遍认为,始终保持“正向、阳光、自信、积极、努力”才是对的状态,就像有的人只喜欢春夏,不喜欢秋冬。
记得有一次面基的时候,有人说感觉大家不够high,这样不好,要调动起来。我当时不理解,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一定要high?也让我想到了心理咨询的时候,「沉默」也是一个重要的素材。有的人害怕沉默,总想用什么去填补空白,有人觉得尴尬、不安等。我想到在一次和萌子丢丢的小聚上,几个人同时沉默,但那短短几秒,我们都觉得十分美好和印象深刻。
「我看到很多主持人和演讲者,一上来就把自己提到强行蹦出来的欢乐状态……这成为一种交际和某些场合必备的能力,其实这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社会心理模式。糟糕的是,有些人平时也把这个当成必须要做到的模式。什么意思呢?他们害怕面对真实。强行把情绪掀起来有什么坏处呢?
人的情绪是跟着他的能量状态转换的,能量低,情绪就低,那么,我们在能量低的时候,硬要把能量给撑在外面,支持门面上的高涨情绪,会有什么后果?里面的能量被强行调动了出来,里面就少了,时间长了,里面没有了,只剩下表面的光彩,而这个表面的光彩也维持不了太久。」
所以尊重自己的身心状态,身体想开的时候开,想阖的时候阖。不能强行让自己处于自己「以为好」的某种状态里,而是给自己更多允许,更多自由。
允许也是对自己的感知的一种尊重。现在信息很多,随处可见「攻略」「指南」,好像我们只要找到寻宝图,按照图里走就可以了。但真正的宝藏在每个人的内心的心安。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学得越多越好,学历越高越好,学到博士、博士后,好像这样才能对某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就像一件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盈余预测,而是应该先问自己,这件事对不对,当下安不安心。
想到丰硕课里潘潘说的配置保险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看自己是否心安。
好了,写了不少。先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