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Z先生吵架的桥段往往是这样的:
“这周你什么家务都没干!”
“对对,我什么都没干。你想想,我还洗了袜子。”
我顿时哑火,他确实洗了几只袜子。本来占上风的我立即成了下风。
看过这本书才知,我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一个是过分强调“你”,把对方直接摆到对立面;二是表达成了攻击人,而不是他不做家务这个观点。
在当今社会,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越发把沟通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现实社会,需要与家人、朋友、同事、工作伙伴沟通;在虚拟网络世界,也要与网友、陌生人交谈。沟通成了一个必备的工具与手段,甚至成为情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常有这样的苦恼与问题:同样一个意思,为什么他人说出来能让人平和接受,而换成自己就变了味道,成了赤裸裸地论战了?
这里面有沟通技巧可寻。原以为,这技巧是自身遗传而来,后天无法补救———直爽的人怎么可能变得委婉?
这其实是认识的误区。沟通不光有技巧可寻,还有方法可依,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成为沟通的高手。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留意观察其他人的说话方式,也学了一点技巧与方法。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高手们的表达方式与书里介绍的内容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如砖头一样厚的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又把画下的重点内容重温了两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都觉得可以把这些论述立即应用到生活中,这就像一本秘籍,时不时地可以拿出来翻翻,每次都有收获收入囊中。
在职场中,沟通更为重要。与家人、朋友,他们可能因为喜爱你,不太会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完美而怪罪于你,甚至记恨在心。但在职场中,本来就是刀光剑影的江湖,稍有不甚就会跌落险境。在职场中使用正确恰当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
这本书的技巧能应用到工作中,将如虎添翼。
坦露。做一个率真的人本身没有错,但率真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说,都可以表达。在职场中,有些是可以说,比如讨论工作议程,在正规场合发表建议;有些是决对不能说的,比如评价老板,议论某个同事的绯闻,过分的坦露就是意味着危险。经常看到有人抱怨,明明做得好好的,不知为什么突然收到了辞退信,在某个场合某些时候,可能因坦露而埋下了隐患。
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人非要你就某件事表态怎么办?书里提到的方法可能会帮到你:如果实话实说会造成不舒服的话,不如沉默、说慌、模棱两可,或者暗示。我曾遇到这样的窘况,明明是他人表达了观点,当我一附和时,立即变成了我的立场。所以,再有这种情况,我采取的就是沉默,不发表任何看法,不要觉得此时的沉默让人尴尬,附和之后会有更多无穷无尽的麻烦在等待。
在向上司请示汇报时,常会遇到汇报的议题与上司的理解不同,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知觉检核”,这个方法或许能避免歧异。知觉检核分为三个步骤,描述注意到的行为,对这个行为列出两种可能的解释,请上司对这两个解释进行澄清。如此一来,歧异就消化在无影无踪。知觉检核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工作中,还能用于日常的表述里,这样也能避免武断地下结论。
大多时候,我们都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别人的赞美而活或试图达到完美是愚蠢的想法。”我们太想表现得如我们想像般光鲜亮丽了,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了博得别人的一句夸奖,但事实是,每个人评判的角度不同、态度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了换取一句赞美而费尽心机是个多么错误的做法。
看了这本书,现在我会对Z先生说:“这周你干了少量家务,但是对庞大的家务量来说,占了太少的一部分。如果你再能分担一些,可能会更好一些。”
Z先生在如此礼遇之下,小跑到卫生间,撸起袖子开始大干起来。
沟通是否艺术一目了然。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也不同,“孕育我们长大的文化以不着痕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对自我的理解。”注意,是对自我的理解。良好的沟通意味着从他人角度、从自身理解、多重环节构成的融洽氛围。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