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章节开始,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就开始正式开始讲解阅读的第二个层次了,正如上一篇所写到的那样,其实想做好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就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而到了“检视阅读”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就更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本章才是真正开始教读者一些具体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技巧(其实前面的内容里面也有,但本章更为系统和明显),所以本章的内容也相对较前面的章节更多一些,同时指导性的内容也开始大量出现。
本章共分为一下几个小节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阅读的速度
逗留与倒退
理解的问题
检视阅读的摘要
其实我也不喜欢把一本书用这样文字的方式来解读(又臭又长),我也在网上搜过,比较通行的方式就是画结构图和思维图(这两点作者正好在下一章的中提到过,明天就会写到,不过自己一想这是36年前的书,书中的方法现在才开始在国内大为流行,这东西大概就是所谓的差距)。
但我并不准备那样去做,因为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只是单纯的提取作者已经划分好的章节和章节里面的重点,虽然能很快获取书中的资讯,但获取资讯只是基础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锻炼理解力的,而理解力的得来应该就是深入文本中,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这个过程复杂而且有时收效甚微(因为在章节中作者已经把重点告诉你了),但我依旧主张对于这本书,应该去认真阅读,因为读好这本书,才能真正读好别的书。(这里只针对于我)
所以我依旧会不厌其烦的把这本书用我的方式来做一个导读(因我水平的问题,可能让作者的原意变得更复杂和更难懂),因为我觉得唯有这样才能让我去主动记忆书中的内容,去琢磨和理解作者的观点。所以下面的内同,都是根据作者的划分和小标题,然后加自己的理解组成的。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按理说,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样的内容应该放在基础阅读这个最基础的层次里面的,但作者却将这些放到这里,这其中当然有作者独特的用心,在作者看来在具备了基础阅读的理解文本的能力后,我们就开始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和应对一些现实总会面对的具体的阅读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读的,读这本书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为此作者提供了几个小技巧。
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录页。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这不是太简单了?我相信很多人在选书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用上面的一些方法,或者很多时候,我们使用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发觉,但我们可能不太会如此这般把这些技巧都整理出来,然后告诉自己以后选书就该这么做?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在文本中,作者就直接说了他是故意使用”粗浅“这个字眼的,而且作者也不想去重新定义这个词,作者使用这个词的原因也简单——时间角度和个人情绪角度。
也许你通过认真选择,找到了一本好书,但这本好书可能会出现阅读上的困难,作者的表达方式太怪异,或者传达的内容过于复杂,这时候我们通常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是最终结果,当时还是会挣扎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才选用了”粗浅“这个词,因为在作者看来遇到这样的书,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
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所以这里的粗浅其实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态度。
阅读的速度
这里其实是接着上面来说,同时”阅读的速度”也是整个“检视阅读”的核心,这里就讨论了“速读”问题和读的太慢的问题。
在作者那里,速读其实是对基础阅读能力过差的一种纠正,它并不能为真正的阅读(就是提升理解力)服务,不同的书应该用不同的阅读速度,速读只强调了快,在作者看来是不正确的,知道什么样的书该速读,什么样的书该认真慢慢的读,对于作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逗留和倒退
总会有些人天生阅读很慢,这样自然也不好,因为这样就不能有针对的去进行阅读速度的选择(不重要的看快点,重要的细细品味),作者指出很多人阅读慢是在使用“半出声”的方式来读(就是不能不出声的阅读,当然这种出声既是指口上读的,也是指心里念的)。然后作者给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用手指带着眼睛看,然后手指速度加快,让自己习惯这种快速“扫读”(这里的扫读是我个人的理解,原文没这么说)。书中还特意提到,大脑其实是能应付这种快速扫读的阅读方式的。(因为这个地方容易撕逼)
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一块的内容好像还有一本专门讲这个的书,不过那本书就写的很深入了,方法和这里其实是一样的。
检视阅读的摘要
哎,这部分是让人吐血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就是作者对自己写的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不得不佩服作者这种归纳能力。
按理说我是应该把那些内容全部抄在这里了,但那样的话,就不是自己的解读了(其实就是懒)。然后把自己写的和作者一对比才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了。(图样图森破)
明天的章节又是很长的一个章节,不过都是干货,就是这里面讲到的方法,我是觉得真的没几个人能做到。(当然我认识的人不多,所以我觉得的东西往往很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