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讲故事的人走了,却还留下了许多我们之前不知道的动人故事
原创: 深八君 东邪西媚 昨天
可能上天想开新年晚会,于是带走了评书家、相声大师、小提琴国手、电视主持,昨天又请走了武侠大师金庸。
前天缅怀李咏时,八八曾提到知乎上获赞最高的一条相关回答,是:九零后开始失去了。金庸的离去,更像给了胸口一记重锤:曾憧憬崇拜的人一个个退出舞台,童年的坐标、回忆和冲动在一点点消失。
深受冲击的又何止九零后呢。昨晚八八所在的每一个群,不论60后70后80后,说起从哪本小说开始看金庸,最心疼的角色,最被打动的一句话,都随口道来、滔滔不绝。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告别啊。
从各路写文大拿、到主演过金庸剧的明星们,都在源源不绝地送上悼念。其中,胡军微博上PO出金庸90大寿时、满面笑容送别客人们的瞬间,是让八八印象最深的画面。
已经有了这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怀念文字,八八还要来写,似乎有点多余。思来想去还是忍不住想写点东西,主要是出于私心:
虽然已有了无数寄托哀思的花朵,仍然想献上属于自己的小小一朵,给那个特别的人:他讲过无比好看的故事,让我从小知道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动人的情感,还有做人的道理。
有网友说,看到大侠离世的消息没哭,看到不知谁撰写的这段文字时,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还不习惯告别的年轻小盆友们,发现习以为常的陪伴在某天突然消失,会有一种心中世界开始坍塌的感觉吧。
八八却想说,长大,并不只是无奈地接受熟悉的世界一点点消失。你也会开始思考,当将来某天自己消失的时候,能留下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东西。
就像那个讲故事的人走了,却还留下了许多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无比动人的故事。
——我是江湖救急的分割线——
昨天晚上,唐人总裁蔡艺侬,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熟悉娱乐圈的人都知道:2006年唐人开拍《射雕》,由刚因《仙剑奇侠传》一炮而红的胡歌演郭靖。
唐人向来以“穷唐”著称,拍摄自然是辛苦的。演黄蓉的林依晨,就因这部剧创下了六天六夜不睡的纪录。
但大家都年轻能捱,又正是意气风发前景大好的时候,一起熬着通宵数着打戏留下的伤痕,眼里还是有星星。
这样狂赶拍摄进度,公司自然是计划趁热打铁尽快开播。然而剧拍到一半胡歌出了车祸,同车助理不幸去世,他逃出鬼门关但也身负重伤,最要命的是脸也伤了多处。
后来,蔡艺侬坚持等胡歌伤愈才复拍《射雕》。十年后,他将犹如死而复生的感悟带进了《琅琊榜》,演活梅长苏再度爆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当年那场车祸后,还出现了惊险一幕: 胡歌终于伤愈后,07年《射雕》启动复拍。
这时有人提醒蔡艺侬:唐人购买的翻拍版权即将到期,已经有另一个公司在洽谈版权准备立刻翻拍,甚至在跟电视台签购买合同了。
蔡艺侬立刻飞去香港与金庸会面。金庸听完剧组的遭遇,二话不说就让出版社总经理暂停与下家签署版权购买的手续,当场就给唐人续签了一年版权,一分钱没要。
他还用两张纸写下鼓励的话,分别送给唐人和胡歌。
金庸的江湖能如此燃如此难忘,是因为那些看似虚幻的理想并非虚假。读者会为他塑造出来的世界深深着迷、无法自拔,是因为他真的相信并身体力行着江湖救急的侠义啊。
即使在那离去的哀伤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留下的、让世界更美好的真实故事。
算算时间,《射雕》这本书已是60年前写的。
这个故事到现在依然没有过时,不但隔三岔五地被翻拍,去年还首次推出英译本,销量火爆。
倪匡曾经评论说,《射雕》是金庸小说中最浅的一部,却最受大众欢迎。所谓的“浅”,可能指不像更成熟期的金庸小说那样,能刻画出复杂的人性,而是正邪善恶分明。
但这部看似“浅”的小说,有着少见的经典结构,也透出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举个栗子:细心的读者才会发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的名字中,各有一字暗合与方位相应的金木水火土。
《射雕》中的传统价值观,和单纯极致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主持人张丹丹曾问金庸,会写出郭靖这样的角色,是不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朋友,金庸却说:是他自己个性比较单纯。
张丹丹还问他:你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吧? 金庸摇头说:我不聪明,我只是很努力很用功。
他努力用功的程度,是相当可怕的。从上面那张作品年表已经可以看到,当年写完《碧血剑》,他一天都没停就开始写《射雕》;《射雕》写到后段,他又开始同时写《雪山飞狐》。
除了小说,他当时还为长城电影公司写剧本,笔名林欢。
金庸用过很多个笔名,写散文时用过“姚馥兰”这个名字,是英文“YOUR FRIEND”的音译。
从一开始写作,他就把读者当成朋友。后来成为万众景仰的大神,在电视台会见读者,被点中提问的读者毕恭毕敬地说了一大串恭维话,金庸却笑笑说:
我只是正好有讲故事的才能,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跟各位完全平等相处,你们喜欢看我的小说,我就当是来了很多好朋友。今天没有办法一一请教姓名,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的。
当年写完《射雕》,金庸又是一天没停就开写《神雕》。同时他开始创办《明报》,每天写完小说写社评,靠自己一支笔把很多人预言“一年后就会倒闭”的报社,办成了香港数一数二的大报。
明报的信条是:公正善良活泼美丽。金庸写道:我们决心要成为你一个甜蜜的知心的朋友,跟你说说故事,讲讲笑话,讨论一下问题。但有时候,也向你做一些温文的劝告。
每天写完小说写社评,还要抓整个报社管理和经营,这工作量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金庸说当年有时做到凌晨五点,然后报纸6点印出来了,他7点钟就站在街上发报纸。
《明报》销量暴涨,不止是靠金庸的小说,更因他的侠义之举。
有兴趣的同学自行查询“华山救亲”的典故,八八就不好细写了。只能说,他在很多人危难之际,用撰写的社论和亲自指挥的报道,救了他们的命。
假如碰到同样的情况,郭靖、杨过、乔峰、令狐冲....也一定会像他这么做的。
在这个虚假“人设”遍地的年代,有一个像金庸这样、既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活的作者,是读者的幸福。
——我是爸爸去哪的分割线——
金庸出生在江南海宁查家,这是一个出过七名进士、五位翰林的名门望族。老家门前,挂着康熙题写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他的名人亲戚可以数出许多:母亲是徐志摩的堂姑妈,所以他喊徐志摩“表哥”;军事家蒋百里是他姑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是他表姐夫;堂姐嫁给了琼瑶的三舅,所以琼瑶是他表外甥女......
金庸很少公开谈起自己的家族,关于父母也言之寥寥。上杨澜访谈录时,他只淡淡地说父亲人好,但开钱庄借钱给人却不好意思讨回,搞得要自己卖田地垫钱还给客户。
”人很好,但没什么用“,似乎就是金庸对父亲的全部看法了。
后来金庸自己办报社,就恪守”办企业不是搞慈善“的原则。倪匡曾说他是”最够意思的朋友和最不够意思的老板“,因为这个老板很抠。
倪匡在明报的稿费,比其他报纸都低。他要求涨稿费,金庸说不过他,就说:我给你写信。倪匡一听立刻叫苦,他自己从不写没稿费的字,金庸却是写得洋洋洒洒,入情入理,写得倪匡只好投降。
倪匡的妹妹亦舒也要加稿费,金庸一口拒绝,亦舒给明报副刊专栏写稿,就写了一篇骂他亏待作者的文。编辑给他审稿,金庸笑说:稿照登,稿费一样不加。
后来金庸说,自己办报几十年,对一磅纸的价格、一平方英寸广告的收费、一名职工的新近和退休金,一篇文章的字数和稿费登,长期以来小心计算,决不随便放松,因为企业如要成功,非这样不可。
这个抠门的老板,也让作者们不得不服。倪匡稿费没涨成还是照写,亦舒不再做记者去政府任职后,依然乖乖给明报写稿。
金庸的事业成就和商业才能,比起父亲强了太多。不过,虽然他在文坛或商界都早已是巨人般的存在,细读他的小说会发现,他口中”没什么用“的父亲,却是心中永远的隐痛。
陈家洛、袁承志、胡斐、郭靖、杨康、张无忌、乔峰、令狐冲、韦小宝......金庸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没有爸爸的孩子。他们或早年丧父,或根本不知道父亲在哪。
金庸从未说起丧父的伤心事,直到200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说《月云》中,才写了短短的一段话,道出当年他到香港工作,父亲在内地却被判为地主并处死的惨剧。
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常背负为父报仇的重任。但只有早年”黑白分明“时期的小说主角如郭靖,最终会手刃杀父仇人,从杨康、张无忌到乔峰,都渐渐明白报仇是件虚妄无益之事。
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弥补那份缺失的父爱。
《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大闹喜堂,用谢逊的一撮黄毛让张无忌不顾一切随她而去——那是他最大的软肋,父亲张翠山已死不能复生,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他也绝不能再失去义父。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油滑狡诈没半句正经。在师父陈近南不幸身亡的时候,却迸发出让人鼻酸的真情。
”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经将师父当成了父亲....心中伤痛编入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这一段文字的情感强烈度,在金庸小说里恐怕都要排在前列。
这也是金庸不为外人道的内心隐痛吧:无数人爱慕崇敬的天之骄子,夜深人静时却会想起:自己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缺失父亲这个偶像的金庸,把祖父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金庸祖父曾担任县令,官职上只是个七品芝麻官。但在他就要晋升知府之际,为庇护当地百姓,他宁可自己辞官不做。金庸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好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并不为图好报,因为他自身的人生经验就是,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
金庸小说男主角,几乎个个是人气男神。他却曾专门提起其中最冷门最没人气的一个:《连城诀》的狄云。他说这是自己写过的最好的男人。
这个史上最倒霉的男主角,被诬陷坐牢,被削断右手五指、穿琵琶骨,最爱的师妹嫁给仇人......
在《连城诀》的后记中,金庸披露狄云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自己家一个叫和生的仆人。和生家里开着一家豆腐店,家里攒了几年钱,就要跟美貌的未婚妻完婚之际,却被诬陷偷东西,关进了大牢。
这场飞来横祸令他家破人亡,出狱后他向陷害自己的财主少爷报仇,又被关进监狱。他在狱中几乎要被害死的时候,金庸祖父接任当地县令,逐个重审牢中犯人,发现了他的冤屈。
金庸祖父救了和生的命,自己辞官时悄悄把他带回家里,名为仆人,实际等于养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坎坷的小人物,金庸念念不忘,专门为他写了一本书。
他写到父亲之死的那篇短篇小说,叫“月云”,这是曾伺后他的一个小丫头的名字。听到父亲的死讯后金庸一边痛哭不已,一边却想起那个与父母分离、挨饿受惊伺候人的小丫头,并为她掉泪。
父亲的遭遇令他悲伤,但他努力让自己不去恨,并告诉自己,虽然父亲是冤枉的,但用无数个月云挨饿吃苦换来自己的舒适生活,这样的日子是必须改变的。
金庸并非完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一辈子对不起的人——陪他白手起家却被出轨抛弃的第二任太太朱玫。
但他一直在用小说和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对别人的痛苦不能无动于衷,要有良知和操守,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事,帮助人,行侠仗义。
在《月云》的结尾,金庸如此写道:
在金庸看来,别人对他小说技巧和文采的夸赞,不值一提。值得一说的,是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真挚。
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