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从来都不懂社交,甚至惧怕社交,这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原罪造成的,也许是娘胎里带的,说的玄一点,这是人物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种人天生自私自利,内心阴暗,因为永远在隐藏自己,永远在逃避自己。经常会妄自菲薄,真正的变成了那个曾经最厌恶的自己。
这种状态让我的生活永远朝着我期往的反方向发展。涉及到我的物质生活水平,甚至是精神世界。关于生命,我很是悲观,因为我不相信人死后还可以剩下什么?生命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人生苦短,我很清楚如果不能改变我的社交问题,我的后半生将会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甚至我会严重的精神分裂,自我折磨,郁郁而终,不得好死。
我曾经也看一些客服社交恐惧症的书籍,甚至是一些社科类的研究,想要搞清楚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人世中,应该如何去迎合他们,王阳明说,道法自然,什么自然?孔子说,仁者无敌,是真的吗?一个好人或者是一个老实人,在这个人心叵测的尘世中还能够有立足之地吗?
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发生在我身边,我的俩个同事小贺和小薛,平时在一起称兄道弟,不分你我,有一天早晨,小贺过来找我要支烟抽,我当时刚好没装烟,他转头问小薛,小薛也刚好没带,小贺很是苦恼,然后拿出钱扔给小薛,对小薛说,给我买包烟来。小薛听候很是生气,然后他俩打了一架,不欢而散。小薛为什么生气,平时我们在一起抽烟,都是不分你我,互相之间都很大方。小贺给小薛钱,上小薛去买烟这个行为,为何就触碰了小薛的逆鳞,导致一场争斗?
后来读过一篇文章,解释了这个问题。文章同样说到一个社会现象,说一个男生请某个女孩出去吃饭、看电影,他来付钱。第二次出去,他又付了钱。第三次出去,他再次抢先付了饭费和娱乐费用。两人关系进展到这一步,他期望的是当他把她送到家门口临别时,能有一个热吻。甚至是邀请他上楼坐会。他的钱包里已经所剩无几了,但事情并没有按照男孩的设想发展。打声招呼就转身上楼了。男孩为这几次约会已经花费了整个月的工资,很是心痛。第四次约会时,男生若无其事地提到自己已经为眼前的浪漫花了多少钱。这句话刚说出口,空气突然静止,然后女孩大骂他是畜生,大怒而去。美好的约会到此结束。
为什么会这样?文章提到俩个概念。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互相之间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暗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你帮邻居搬沙发,并不意味着他也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别人开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
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即时偿付。如果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必须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