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情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一个人认知的能力越高,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但生活中往往潜伏着难以察觉的认知偏差,它们使角色偏离正确的轨道。
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看清看似理性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认知偏差与陷阱,我们才能提高决策的质量,避免做出无效的决策和判断。
这两天利用碎片化时间看了本小说《不便的便利店》,书中有个烤肉店的故事让我很有触动。
故事的背景是在疫情期间,很多店都面临着倒闭,生意惨淡。
崔老板的烤肉店生意也惨淡,他一心只想和妻子、儿子按原来的想法去守着店铺,指望着等疫情结束后生意能恢复起来。
他固执己见的认为,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做生意的,生意也还过得去,靠这个经营方式撑起了这个家。
他想着,等熬过去了,生意就会好起来的,生意差全是疫情的原因。
他从没想过变通,也想过去改变,一直待在舒适圈中不想走出来。以至于,不管是妻子,还是儿子的建议他都听不进去。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便利店售货员“洪金宝”的刺激下,和妻子决定去外面吃饭,看到了别人的生意依然火爆,也看到了不同的经营模式,他才明白自己之前是多么的固执。
从这个故事中,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坚强又脆弱的一面,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撑起了一个家,也不想把自己的脆弱展现在家人面前。
但有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家才是最后的港湾。
这是一本很接地气、温暖又治愈的小说,让我们看到疫情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不容易,也让我们知道生活温馨的一面。
而另一方面,烤肉店崔老板的固执,其实也是陷入了一种认知偏差当中,虽然以往的经验可能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有用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固守旧思维,就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认知偏差》,是由澳大利亚的米娜·杜莱辛甘和德国的沃尔夫冈·莱马赫联手撰写,一部关于认知偏差与决策心理的精彩之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决策与判断过程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
决策与判断是人的思维活动,但往往建立在感情、理念和经验基础之上,而非纯粹的数学和逻辑。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判断失误。
书中详细剖析了记忆力偏差、经验偏差、乐观偏差、野心偏差、恐惧偏差、依恋偏差以及价值偏差和权力偏差等多种认知偏差,揭示了这些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的。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揭示了认知偏差的存在,还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并消除自身的认知偏差,提高我们对众多容易中招的陷阱的警觉和认识。
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认真考虑发生谬误的原因、事前思考不同结果产生的原因、在群体中设置唱反调的角色以及进行移情思考等方法,我们可以逐步修正自己的认知偏差,提升决策的质量。
叔本华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迷之自信的决策,到最后可能是错的。我们不甘心的找了一圈原因,却唯独不觉得是自己认知出现了偏差。
我们往往立足于维持现状或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或者做出选择来为自己过去的选择辩护,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我们很难承认自己也许错了,而且也不会承认是自己让记忆中的事件主宰了自身对未来前景的看法。
即使是最聪明的管理者也有可能做出差强人意的决定,因为我们的自身经历也经常会限制自己思考,并颠覆自己的判断力,它们会左右我们最后的决定,从而大大增加决策失败的风险。
最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柯达的失败,即便是现在的人们提起柯达都是一片惋惜之声。
这是一家百年巨头企业,巅峰时期全球有近15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着全球相机和胶卷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短短10多年间迅速从巅峰滑落,留下无尽的错愕和遗憾,它也是曾经的相机、影像的代名词。
柯达发明了数字摄影术,并创造出了这种技术,而且它是最早应用这一技术的公司。
但由于柯达担心新技术会影响胶卷的销售,因此当时的管理层做出了不让这种产品上市的决策。
柯达为了保护并扩大自己的原有业务,将数字摄影专利授权给了相机制造商,放弃研发相关产品线,并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
柯达一直致力于生产更好、更快、更廉价的胶卷,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自己的竞争力消失殆尽。
到20世纪80年代末,数字影像出现在世人面前,业余摄影进入了数字时代,这意味着胶卷成了多余的东西。
柯达没有很好的把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和自己公司的利润效益,反而被自己发明的世界数码相机所打败。
最终,在2012年初,柯达选择申请了破产。
这本书书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商业实例个案,帮助我们去发现并消除认知偏差,避免走进认知陷阱,使决策思维更正确。
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认知也要时刻进行迭新。我们不用惧怕决策错误,而要学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快速进步。
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决策者,还是心理学爱好者,这本书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