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到中秋时分,东坡先生《水调歌头》中的这句经典往往是很多文人墨客的起手式。唐宋之后中秋节逐渐成为仅次春节的重要节日,所谓“人月两团圆”,中秋寓意回归和团圆。
但是就如《水调歌头》中的另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团圆日身处异乡,或家人齐聚独缺某人,又或独举金樽空对月,很多亲友间的离散就像阴晴圆缺一般无可奈何,这份情怀在中秋团圆之夜反而凸显的更加忧伤。
或许团圆时大家都忙于享受着那份快乐,只有在思念和孤寂时才会给诗人充分的时间和情绪抒发情感,所以中秋成名的诗词中多半都是寄托对亲朋的相思之情。
上文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便是中秋欢饮之后怀念其弟弟苏辙而作的,当时东坡先生由于政治缘故已经与弟弟六七年没有相遇了。
唐·王建的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思之情跃然于纸。
唐·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后半首: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还是思乡之情。
乃至乐天派的诗仙李白,也借其《静夜思》中的诗句表达他对家乡和情人旧友的怀念之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佛家认为,世间种种都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生,家亲眷属也是因缘际会之下的和合。但是诸行无常、皆为虚妄,团聚是暂时、分离则是必然。因此佛家认为人生种种如露如电,如过眼云烟一般不可执著,执著便是烦恼。
佛家明心见性之法自然有转烦恼为菩提之效,但是世间人又有几个能视亲朋好友为梦幻泡影,又有几人能慧剑斩断骨肉羁绊,历代文豪纵然有东坡一般的“禅儒双修”、洞察世事,但是也抑制不住思乡之情。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中秋月》
儒家入世,重五伦十义,承认世人的正常的感情并予以规范。阳明之学虽然被后人称为接近禅学,但是阳明依然认为:
“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阳明认为既然世人有种种关系、种种情感,就不必刻意回避,否则反而是执著。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思念之情只要随顺“良知”而为即可。团圆之日思念故乡亲人本属人之常情,思亲意味着心中有根有本,心中系念家人亲朋自然会收敛言行,我相信诗人们在借诗思乡时心中是正气长存的。
但佛家的无常观却也揭示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的真理。与其等到李商隐所说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时再苦恨离情,或如刘禹锡在《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中所写的“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那般忧愁未来,不如安贫乐道珍惜眼前人,能够对得起与任何人相处的每一刻。纵然今后思念之情泛起,也无愧于心。
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宋·晏殊《浣溪纱》
中秋之夜,若你泛起思念的涟漪,回想过往的时刻,希望你多一份无愧的微笑,少一丝遗憾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