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116/365天
今日阅读《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60分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作者:郝景芳
第4章 心理探究(上)
一、为什么带小孩特别容易让父母情绪失控?
1.情绪是认知的自然产物。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认知的自然产物,要处理情绪就要找到情绪背后的认知以及认知差异的来源。
2. 情绪背后的认知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
情绪背后的认知来自哪里?答案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育儿中的冲突事件,就是一根又一根的引线,把那些已经尘封的儿时经历炸了出来,瞬间引发强烈的情绪。
2.1童年经历影响基础认知。
我们不能把过去当做不存在,实际上它们以非常强大的方式存在着,塑造着我们对客观事件的基础认知。
孩子如果在小时候经常因为写不完作业被批评,遭到严厉的惩罚,他对“先玩再写作业”的体验就是焦虑的;如果他从来不被允许先玩再写作业,他的所有时间都是被严格安排、控制的,那他对此的体验则是愤怒的;而如果他能够自由安排时间,也确实能够成功完成作业,他对这件事的体验,就非常轻松,毫无心理负担。当拥有不同童年经历的小孩长大后成为父母,管教自己的小孩时,面对同样的情景,激活的却是不同的基础认知,然后引发不一样的情绪——或焦虑,或愤怒,或轻松,这往往是成为亲子管教中,父母情绪失控的深层原因。
2.2强迫性重复。
父母的童年经历对他们的育儿情绪,有两种极端的影响,第一种影响是强迫性重复,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也无意识的想让孩子去重复体验。这些感受往往是糟糕的感受。
2.3反向补偿。
第二种极端影响形式是前一种的反面——反向补偿。某些层面的匮乏感让我们刻意或无意地想要远离儿时的过往,在下一代身上过度补偿。
影响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童年记忆塑造基础认知,基础认知影响着成年后的情绪。同样的客观事实,却会引发我们不同的情绪,因为不同的人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和理解不一样。
3.怎样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1看见情绪背后的情绪。
把情绪背后的东西掰开揉碎,逐一理清,真正地“看见情绪”。“看见”本身往往就有奇效,有些情绪当我们看见它们时,就已经改变了。
3.2拒绝压抑情绪。
否认和压抑情绪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对大人和小孩都有害处。
情绪是指那些皮层下的、意识无法觉知的、通常是基于身体体验的感受。在进入意识之前,首先体验到情绪的是我们的身体。否认和压抑,只是不让情绪进入我们的意识,但身体早已经产生了各种反应。产生了反应还没有被我们觉察,只能以身体症状的形式来呈现。
否认和压抑情绪对孩子不好的地方是:永远不生气不犯错的父母呈现给孩子的是完美而虚假的父母形象,孩子无法学习如何去表达愤怒、处理焦虑。明明有气但却强忍不发会导致孩子连攻击的对象都没有,情况严重一些的孩子会转向自我攻击。
3.3拒接纵容情绪。
纵容情绪,包括语言和行为层面,语言纵容是把情绪变成语言暴力,羞辱、贬低自己的孩子;而行为纵容是把情绪直接付诸行动,比如摔东西,打孩子,给予和孩子错误严重不匹配的惩罚。
3.4合理释放情绪。
用语言释放,比如“我现在真的对你这样做很失望”“我现在非常生气”;用表情释放,比如允许自己偶尔在孩子面前有眼泪;或者用行为释放,比如暂时的隔离、合理的惩戒。
3.5借助契机,重构记忆。
记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物品。它每次被唤起的时候,其实都是一个重新构建,加入了提取线索和个体过往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记忆,不是几十年前童年经历的真实展现,和我们十年前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也不相同。当我们想起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就已经是我们此时此刻的想法,这个记忆就已经被改写了。养育孩子恰好可以帮助我们修正体验。
处理情绪的核心在于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与内在的自己和解,与不完美的过去和解,当我们接纳了这一切,那就是改变的契机。
二、为什么孩子常常情绪失控。
1.孩子经常情绪失控的原因:
失控原因一:上层脑还没长好。
我们可以把人脑想象成一栋两层小楼,下面的一层负责情绪,上面的一层负责理性。如果两层小楼完全建好了,我们会是一个情绪丰沛又富于理性的人。而小孩子常常情绪失控,主要是因为这两层小楼正在施工建设中还处于未完成状态。
人脑的发育遵循由下到上、由内到外的顺序,越下层、越内核的部分越早长好,而越上层、越外面的部分越晚发育。
下层脑在孩子出生时已经十分发达,但是上层脑要真正发育成熟,则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负责控制冲动的前额叶,是人脑最后发育的部分。
失控原因二:“劫持”大脑的杏仁核。
杏仁核是一个长得和杏仁很像,住在下层脑,专门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的器官,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
儿童的杏仁核经常劫持、阻断上层脑和下层脑的连接,于是常常出现情绪失控。有多快速呢?基本是一瞬间可以让我们跳过思考,直接进入行动。
2.孩子有情绪时,家长该如何管教孩子?
2.1在管孩子的时候,切记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敌人。
想让大哭大闹的孩子不把我们当做敌人,前提是我们也不把此刻的孩子当做敌人。在孩子做出错误行为的时候,我们跟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可以是:如果孩子是战友我会怎么做?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应感知孩子的情绪,跟孩子站到一条战壕里,成为他的指导员,然后再告诉孩子,怎样是更好的状态。
2.2帮助孩子放松下来,进入理性状态。
我们先尝试安抚孩子的情绪,第一目标是尽量让他平静下来;然后用支持的态度表示想要理解他的感受;再然后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提出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或安抚方案。当语言对话代替了发脾气,孩子的上层脑就会被语言激活,他的理智就会启动,慢慢连接上下两层,让脾气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