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中,有许多关于童年时所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我们性格形成的原因的例子。
许多父母也基于这个理论,因而把自己不能做一个好的父母同自己的童年经历结合起来,觉得上一代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关怀与照顾,自己的性格已经成为定式,自己也无法好好教养孩子,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就是天意,无法改变。但是,他们忘记了时代的差距,也忘记了环境的进步,唯一记得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过度严厉和冷漠疏忽。
其实,之所以有这个题目的研究与论证,是为了,让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某些性格形成的原因,避开那些孩子成长中的“坑”,从而激励我们努力做个好父母,为子女创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大宝小的时候,我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下班后,又会着急做家务,看到大宝的作业,超级没有耐心,常常简单粗爆的对待她和她的作业。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后,弊端显现出来了。别人在学校能写完的作业,她回家得写到十一点之后。更别说,用来复习一下之前的功课了。但是由于比小学的时候,她至少是认真完成了作业,所以,成绩一直中上。到了初三,孩子终于不把作业带回家了。但是,回家后的自学时间,还是会出各种状况,不专心,效率低。
我想了很多办法,给她制订了许多计划,执行过程中,修改了无数次。盯着她做题,然后,我有了答案,她还不得方法,于是,我又急又气。有时候看着她写了擦,擦了写,觉得浪费时间,又是冲突。她学习,我收拾房间,她不是开了小差,就是一晚上写不了一个题。
还有最大的问题是,我着急三岁的二宝不能熬夜,要睡觉。又怕大宝睡不好,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常常是计划没完成,就通融了,放过她,也放过自己,都去睡吧,明天再学。
在中考还有不到一百天的时候,我也才顿悟了,孩子学习效率低,不正是我造成的吗?凡事都给了自己太多的借口,时间不早了,二宝要睡了......明天再学吧。我一直想着要完成读书并日更,也总是用各种理由一直搁浅着。
我决定首先不给我自己借口,我要坚持陪孩子学习,不给自己找借口,并且是有限度的陪,她的题目终究还是她自己做,我只能陪着,不能替代。我着急没用。
在陪的时候,我也坐下来看书。我给她定好每天的复习任务,每个小时的任务,然后,我就坐在她旁边,看我自己的书,记笔记。不管孩子学到几点,我都一直守着,除了哄二宝睡的时间,都在自己看书。
一周下来,发觉,这样,不只是孩子学习效率高了。我自己读书的效率也高了。并且,我在读书时,记了一些可以让我用来习作的题目和仿写的文章。
虽然我写得还很粗浅,但是,脑子里的东西,仿佛渐渐多了起来,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能感觉到思路的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对着孩子发脾气。读书、写作真是超级治愈。
我觉得,最完美的教育是,父母在照顾子女时,传递给孩子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