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文艺作品的常见题材,但能将穷日子原汁原味表现出来的作品却并不太多。许多作者急于长篇累牍地煽情,生怕自己对穷人的怜悯不够充分。然而,当怜悯成为主基调时,作品便难免居高临下,即便作者感情再真挚再浓郁,也不免廉价而俗气。
我爱看伊朗电影,原因之一就是影片对贫穷的解读毫不流俗。导演从不急于展现任何情绪,而是尽可能地把心沉下去,忠实地为观众呈现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伊朗电影的镜头里,再苦的穷人也有欢乐,有自己不可剥夺的志气与骄傲。
电影《麻雀之歌》就是关于贫穷的故事。主角卡林住在伊朗农村,靠帮人养鸵鸟为生,生活清苦而平静。天有不测风云,卡林的生活突遭意外来袭,接着便发生了一系列有苦有乐的趣味故事。电影通篇都在缓缓讲述卡林一家的生活琐事,没有丝毫的惊心动魄。
但就在这看似平淡的情节里,观众们清楚地感知到了伊朗穷人的生活热情。
卡林:对家庭深沉的责任与爱
卡林是一家之长,也是全家的收入来源。若是没有鸵鸟逃跑的事,卡林很可能会继续做这份薪酬微薄但尚可温饱的工作。意外发生后,卡林丢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没了着落。但卡林不会让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在炎热的无边旷野里,卡林装扮成鸵鸟伛偻前行,只为快点把鸵鸟找回来。在城市的滚滚车流中,卡林骑着摩托拼命寻找新工作。载客、搬家、运货,只要能挣钱他什么都做。工作之余,卡林还常去建筑工地捡废品,给家里添置物件。直面生存压力的卡林没时间抱怨。他所有的精力都在讨生活上。他要全家温饱,要给大女儿买新的助听器,要履行对这个家沉甸甸的责任。为了这些目标,卡林不遗余力,再多的烦心事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毕竟,同收获比起来,在城里受的种种委屈根本不值一提。
对卡林来说,养家不仅是责任,更是他最大的骄傲。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看到孩子们街头摆卖时,他会是那般的怒不可遏。按理说,孩子懂事,知道为家里创收,对辛苦挣钱的卡林是好事。但卡林可不这么想。虽然穷,但他和其他的爸爸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无忧无虑。孩子们摆摊挣钱虽是出于好心,但却无意中深深伤害了卡林作为家长的自尊心。
其实卡林本无需如此焦虑。即便在供养家庭方面能力有限,他在儿女心中仍然是称职的好父亲。电影中,卡林沉默寡言,他对儿女的教育,更多地体现行为示范上。在一次打零工运货的过程中,卡林不慎掉队,最后只能先把冰箱驮回家。卡林和老板并不熟识,若把冰箱留下自用或卖钱,既没有风险又可以补贴家用。然而,思来想去之后,他还是把冰箱物归原主,原因无它,只因他坚信不可随便拿别人东西。人穷,但德行不能缺。卡林淳朴而正直的性格底色,在这个细节中展露无余。
除了正直,卡林的内心更有一份温柔。虽然不苟言笑,但他总会在妻子心情不好时奉上情歌,为难过的子女送出安慰。生活的磨砺给他了一张满是褶子的严肃脸,却从未改变他心底的柔软与火热。
故事最后,卡林意外病倒,无法继续养家。然而这个家并未就此垮掉,一切和往常一样井井有条。这时候,卡林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家,并非全由他一人支撑。这个家所有的成员,都在为家庭幸福默默付出着。
侯赛因:小身体有大志向
全片最引人瞩目的冲突,莫过于卡林和儿子侯赛因的“创业”分歧。电影中,卡林第一次打侯赛因,原因就是他带着姐姐和小伙伴清理地窖淤泥,想引清水养鱼赚钱,结果却不小心弄坏了姐姐的助听器。眼看孩子们如此“胡闹”,卡林自然气不打一处来。打骂之中,卡林言之凿凿,说侯赛因的目标不可能达成。但在电影后段,他却惊异地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其实,父子心性本是最像的。侯赛因的勇气和头脑绝不输给他父亲,只是当时的卡林还没看到罢了。
后来,卡林既听到了儿子向妈妈头头是道地念叨自己的打算,又亲手摸到了儿子手上遍布的茧子,见到了地窖里清得发亮的池水。这时候的他才猛然发现:虽然侯赛因还是小孩子,但想法却一点都不幼稚。只要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他就会不顾一切地付出努力。那份坚定,那份执着,和他的父亲一模一样。
虽然父亲不断冷嘲热讽,侯赛因的养鱼计划却始终稳步向前。攒够钱后,侯赛因和小伙伴买了金鱼准备拉回家,发家致富的美梦似乎已近在眼前。然而,生活毕竟不是励志小说。电影此时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折,装鱼的桶不慎翻倒在地,金鱼被撒得满处都是。在孩子们看来,那场景简直像是血泊一样。多少个月来,他们倾尽全力付出的心血,眼下竟全都白费了。
但更有趣的情节还在后面。面对哭泣的孩子们,一向严肃的卡林并未加以责备,反而轻轻地唱起歌来,不断安抚他们低落的心绪。父子间的紧张,在这一刻突然消失了——不知不觉间,他们早已达成了谅解。其实他们哪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呢?他们的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他们只是方法不同罢了。
紧张的亲子关系下,是他们对彼此满满的爱。陪卡林去医院时,侯赛因特意给父亲买了好喝的饮料,自己却舍不得多喝一口。大女儿没有助听器只能靠读唇语交流,却骗爸爸说助听器换了电池还能使用,叫他不要再为自己操心。在这个家里,家长和孩子彼此扶助关爱,温暖始终流淌在这简陋村舍的每个角落。
转眼间,父子俩的奋斗均以失败告终,故事似乎即将以悲剧收场。然而别忘了,这个故事的背景,在淳朴友爱的乡间。除了小家庭的彼此,他们还有乡邻这个大家庭的关心爱护。
乡邻:唯纯真的人间大爱不可辜负
穷人的日子不好过。在电影上映的时期,伊朗的最低月薪还不到300美元。靠这样的收入养活全家,其难度可想而知。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卡林要为购买助听器拼命攒钱,为什么要频频把工地的废品往家里搬。他确实买不起。
然而,卡林虽穷,生活却很幸福。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村庄里,所有人都善良质朴,邻里间融洽和谐。无论出门还是回家,邻居对卡林的问候永远带着真诚和温度。卡林对邻居同样是慷慨大方。丢了工作后,卡林只带回一个鸵鸟蛋。即便所得如此微小,卡林依旧吩咐妻子做成菜送出去与邻居分享。村里的房屋是老旧的,风景也不养眼。但在观众眼里,它美得和伊甸园一样。在这里,善待彼此、互帮互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田园牧歌温婉而动听的旋律,写在每个人和气的面庞上。
乡间的微风轻柔舒缓,城市的空气焦躁而喧嚣。卡林不停地穿梭在两地之间,既把两者的风格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不由自主地把城里人斤斤计较的习气带回了家。发现妻子把自己拉来的废品送了人,卡林顿时大发雷霆,直到把东西从邻居家要回来方才罢休。妻子流下委屈的泪水,邻居露出不屑的眼神。急火攻心的卡林或许并未想到,他无意间破坏了这村子长年积淀下的朴实民风: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
透过卡林的变化,导演把“纯真的消逝”这个颇有哲学色彩的命题摆在所有观众面前。进城打工的卡林确实比以前更有钱了,也更懂得算计了。但是他更幸福了吗?从卡林愈发焦虑的脸上,人们很难得出肯定的答复。所以,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是不是就和“纯真的消逝”有关呢?为了更好的人生,我们是否该换换对待生活的态度呢?相信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卡林病倒后,邻里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种田、收获、生活,家里所有事都没耽误。院子里堆积如山的废品被邻居分走了,但宁静和幸福却重新回到了卡林身边。有了众人帮衬,家庭顶梁柱倒塌的重大危机,居然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了。看着辛苦积攒的“宝贝”离他而去,卡林虽心有不舍,但最终还是复归释然。人生在世,拥有钱和物质固然重要。但若论安身立命,它们却并不是最最关键的东西。
那纯真的爱与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才是他生活中永远都不能缺乏的养分啊。
故事最后,病中的卡林发现一只麻雀被困在家里。他挣扎着打开门扇,欢喜地看着鸟儿摆脱困境、重获新生。电影名字的寓意,此刻已全然展现在观众面前。
那唱着歌迎向天空的小麻雀,既象征着努力为生活打拼的卡林一家,也传递着世间所有普通人的生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