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月开始,生了两个孩子的我,重新开始融入社会,因为一些商业合作,也去一些公司开会,其中就有原来的公司。
我都是带孩子出门,孩子难免哭闹,为了补偿这些合作者,通常我都会请午饭。公司以前领导喜欢吃海鲜,我就特意点了一桌海鲜。饭桌上一个姑娘老家就在海边,大家说起这个事就聊天。这位姑娘说了一句“你们有空可以去我家,海鲜特别多,像这种我妈都砸碎了喂鸡。”正在吃蛤蜊的领导停下来了,同事们也都安静了。
下午我收拾好要回家了,这位姑娘跟我说“领导让我跟您聊一下!”我问聊什么,她说“领导让我请教一下您说话技巧。”我说“这我也不擅长呀!”姑娘走了,领导又来了,说你跟她聊一下,你俩同岁,你是两孩子妈了,她连男朋友还没搞定呢!你生完孩子想出来工作就能找到,她一路从集团降职减薪下来的。
我其实担心晚高峰回家堵车,但是领导开口,我就只好同意。然后这姑娘就开始絮絮叨叨说她其实没有恶意,就是真性情,为人直爽。我推荐给她几本沟通的书,她说她不是想学说话技巧,她不想改变真性情。我被她的逻辑惊住了,我只能无能为力的表示我得回家了,姑娘觉得我不愿意帮她,就哭了。
回家之后我就很内疚啊,把她给弄哭了,然后我就跟我爱人沟通这个事。而我爱人觉得其实这是她思维方式的问题,跟真性情没什么关系。她没有想明白自己在沟通中的角色,更不会根据角色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她自己的逻辑里,她真性情,她没错。可是这个逻辑从别人的角度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可能就觉得受到伤害了,而大家避免下次受到伤害,就只能避免跟她接触。
无独有偶,这周二经朋友引荐收到个约稿,书评类的,5000元一篇,我真是想接,但是这周已经排了影评和另外一个杂志专栏,实在没有时间。于是我就在书评群发了个介绍,给编辑推荐了几个人写。
有个大哥就加我好友,说想写,我说您先给我个类似的稿子,我发给编辑引荐一下,他发给我一个公众号推文,我看了一下才800多字,就说“这个真的不合适,编辑约稿要求上写了要2500字,您这个才800字数不够。”大哥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再加点字数,改改再给编辑不就好了。”我说:“大哥你这800多字,我加1700字才够,那不成了我写的。”大哥就不高兴了,就开始说我冷漠、不善良,教育我做人应该乐于助人,多帮助别人,这是人生的修行什么的。我很忙就把他拉黑了。晚上哄孩子睡觉以后打开手机,发现大哥在书评群里各种批评我,说我冷漠高傲。
这两个例子中的人,逻辑认知影响了思维方式,影响情商,更会影响判断、进而影响决定,直接影响命运。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直接影响生活。我收到过一个私信,一个姑娘咨询我:“有个我喜欢的男孩今天跟我表白,我想答应他,又担心跟他谈几年恋爱,万一不能结婚,这几年青春就白白浪费了。”
我反问这位姑娘“你不谈恋爱,时间就会停止,你就会青春永驻了吗?”
逻辑推理是一个“收集信息、评估信息的过程”。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首先要占有充分的信息,而要想占有充分的信息,首先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日本著名战略规划师粟津恭一郎特意写了一本书《学会提问:实践篇》来详细解释如何提问,如何提出优质的问题。那些擅长逻辑推理的人,往往也比较善于提问,搜集相关信息,并用“正确的”方式 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这就让他们做决定的时候更理性,发展更好。这就需要我们先明确自己的角色。
卡洛琳·塔格特(Caroline Taggart)在她的书《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学习做一个温暖有趣的人》里说“好好说话的关键不在于“话术”,而在于“理解”,就是要学会怎样体察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无独有偶,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同样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
郭嘉和杨修都是跟曹操沟通,半路跟随曹操且早死的郭嘉被曹操时常惦念,快出三十里的杨修却被杀了。沟通这个事不在于你有多聪明,而在于你引导对方得出你想要的结论。郭嘉的逻辑是引导曹操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杨修显然没有搞懂作为曹操的下属,他应该做什么。
商务沟通界的培训教材《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在每一章都强调“准备”,没错,沟通需要提前准备。准备的关键在于引导对方说话,倾听后找到关键点。美国咨询业领军人物、将故事思维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先驱、《故事思维》作者安妮特·西蒙斯(Annette Simmons)说“影响力的魅力并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说以及我们是谁。这个“如何/谁”的问题拒绝分类、定义和理性分析。影响力由别人对你和你的目的的感受决定。”
我大女儿很喜欢坐摇摇,摇摇离我家有两站地,我公公非常疼爱孙女,他想满足孩子坐摇摇的心愿。他身体不好,我很担心他自己带孩子出去会晕倒有危险。可是我要在家带老二又不能陪他们去,老爷子偷偷带孩子出去我就很着急,很担心。我不让他们出去,老爷子又不高兴。于是我主动教大女儿如果爷爷晕倒该怎么找警察叔叔,背诵我的手机号,不要跟陌生人走,要陪在爷爷身边,有陌生人强制要带她走大声呼救等等。老爷子看到这些,也意识到如果真的出危险后果不堪设想,他自己就不再一个人带孩子出去坐摇摇了。我用一个假设的故事,就改变了老人的想法。
这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是“找到问题——分析出问题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行动”。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就不会因为自己“真性情”伤害别人了。我问这位姑娘,你跟领导说海鲜的目的是什么。姑娘说“希望跟领导沟通感情,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如果以这个为目的,正常的逻辑是“表达,引发思考共鸣”,可是当你逻辑有问题,你说的话就变成让领导尴尬的话题。下意识的回答会暴露逻辑的问题,你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正在吃蛤蜊,你的下属跟你说这在他们家是喂鸡用,你是什么感觉,你就不会冲动的说出这句话。
情商低和真性情是两回事,有的人觉得如果面对亲近的人,我都要思考,那多累呀!可是你爱的人也不是铁打的,也会受伤害呀!你动不动就伤害别人,再爱你的人也会烦,也会累呀!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是“我真性情,爱我就迁就我!”以幸福为中心的逻辑是“如何相爱,如何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轮不到拼努力,情商高点就能过的顺风顺水了。情商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逻辑有问题,说实话把逻辑学好了,生活就顺利一半了。举个例子,每次我建议人做职业规划,一定有人会说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可反观我们的生活周期性规律和线性规律却贯穿了整个生活,这就是逻辑的好处。当你意识到计划是为了让你主动把握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这个逻辑就会促使你做出职业规划,让你过的更从容。
我们把逻辑作为普遍的通识课程是在研究生学历阶段,而美国的5种基础教育教材《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绿色数学书》《一本小小的紫色概率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中,就已经有逻辑了。看书名你就会发现,逻辑跟数学、语文、写作、概率同样重要。他们之所以把逻辑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占比这么大,主要原因就是当代教育家发现逻辑会影响判断,影响决定,进而影响发展。
你逻辑没问题,错也出不了大圈。可当你逻辑有问题,比如把情商低当成真性情,就会被这种逻辑引导,觉得我没错啊,我这是真性情,有什么说什么呀!我不虚伪呀!可实际上这种逻辑直接影响沟通效果,会让你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人嫌狗不待见。
你可以仔细观察生活有问题的人,比如情商低这个事,他们会找些借口“我父母比较宠着我 / 我没有接受过这方面教育 / 我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等等,反正不是他们的错,然后他们就不用改变了。而正常的逻辑却是无论什么原因,都只有你自己开始行动,才有机会改变现状。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归根结底都是逻辑出了问题。
千万别把情商低当成真性情,这样容易让你忽视其中暗藏的隐患。只有从根本上重视逻辑的问题,系统的学习,踏实下来改变,才有机会改变生活。得过且过找各种借口,证明当前的困窘不是自己的错,这只是暂时让自己安慰一下而已,没有什么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别犹豫,这就行动起来,在可见的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