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涯挺跌宕的,他是我遇见的第一位好老师。关于这位老师的那些事,多年后跟同学提起,他们却完全不记得了——也许人的感受是有偏差的。不过没关系,这是一段很不一样的有趣的校园时光,很庆幸我还记得,作为我的专属回忆,我要把它纪录下来:
他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姓王,是一名语文教师。他肤色黝黑,总是顶着一窝稻草头。经常西装革履,配跑鞋,却从不系领带(他说那是“上吊绳”)——这种90年代末看来不羁的装扮,以现在的眼光看也算是“休闲风”了。
王老师人很风趣幽默,教学风格很轻松,课堂纪律也不是很严,没啥老师的架子,作为他的学生,上课时可以随意跟他“互动”。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经常会结合时事。在当年我们学校举办的一场朗诵比赛中,其他班级都拿课文作为朗诵材料,而我们班则是王老师亲笔操刀的一篇关于《两岸统一》的诗歌,那年正值对岸鼓吹“台独”思想,特别契合时政,学校为此还特地增设了“原创奖”。
说到王老师的课堂,就不得不提他的板书——非常漂亮,因为他的字写得很好看(我上学时还临摹过呢!)。他的字体隽秀,光看他的字,会误认为本人是个漂亮的女孩子。他总开玩笑地说,人家见到他会感到失望——原来写字的是个糙汉子!
由于字写得好又会刻蜡纸,在那个电脑不是很普及的年代,他热衷于自己设计题型出考卷。所以我们班经常比别的班级,多做好多卷子,但分数不计入成绩,目的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那个唯成绩论的时代,应试教育被王老师形容为“填鸭”。所以我们的期末总复习也与众不同,不单独划重点,而是全面系统的复习。作为主课老师,他从不霸占其他副课课时,甚至还会带我们去校图书馆去看书,上一堂正真意义上的“阅读”课——在那个年代的教学氛围中,课程表上的“阅读”课通常会被直接解读为“语文”课,其他班级也都是这么上课的,而我们班则是真的去“阅读”了。这也是我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开端,我还特地去书店买下了在图书馆看的书,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到现在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摆放着呢!
王老师的授课也别出心裁,他更注重让学生们去实际感受,记得有次课文学到《田螺姑娘》,他就特地去菜场买了一大桶田螺刷洗浸泡,然后让学校食堂做给我们全班吃——可惜,还是有几只死了,臭了一整锅,最后被倒掉了。当时还有个嘴馋的同学跑出来闻,硬说不臭可以吃,结果被王老师拉了回来……
他还认为作文要体验生活才能写得出东西,他会组织我们外出郊游。可惜行程当天,我生病了没有去成……据部分去过的同学说,当天玩得可开心了,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游玩过后,王老师还会教着怎么把这些事情纪录下来……
90年代末读书的学生,应该会记得学校颁发那种布艺的徽章,上面写着生活章、学习章等等。对于我们班来讲最特殊的是“礼仪章”,因为只有在班上表现好才能拿到——有了这个章,周末就可以免费来学校“补课”。当年“补课”的概念,只针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没有针对其他学生的。而王老师说以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的“补课”会改变,是对学生知识的补充、提升(这还真被他预言到了……)。周末的课也的确是这样——他会讲解、分析课外读物,这就等于他多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义务加班时间,还不算备课所花的时间与精力!若不是真的热爱教学事业,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去为学生付出?
我小学的时候是一个普通、老实又迷迷糊糊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有一个阶段,我常和一些班中的“坏”同学一起玩,她们不爱学习,带着我一起逃课、扯谎,我的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这时,王老师找我单独谈了话,他并没有批评,也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问了我几个问题,让我好好想想现在自己是什么样的?还要继续混下去么?……
那时的我从没反思过自己,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语气不重的这几个问题,倒是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真的想了很久——以当时的小脑瓜并不一定能想清楚什么,但我也明白了自己不能继续这么下去,不能和“那些人”混了,于是我就毅然地跟她们绝交,慢慢地恢复了我正常的读书生活……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真的“深陷泥潭”不自知,再混下去真不知道会浑成什么样?好险!还好王老师及时拉了我一把。
王老师曾说,作为老师以后会记得的只有两种学生:一种是最优秀的,因为印象深刻;另一种是最调皮的,因为操心最多。
我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大学毕业都已经很久了。王老师应该也不会记得有教过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孩子——那个在班级里不声不响,考试成绩总离自己目标差半分,差点误入歧途的女学生……
但作为学生,我还是会非常感谢他的,会一直记得那些逗趣又“干货”满满的课堂氛围,那些漂亮又充满知识的板书,那些带领我们做过的各种新奇的事情……以及教我们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