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滚滚红尘
没有章法的思考叫胡思乱想,这是艾晓雅近期做的主要工作。艾晓雅美其名曰“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头脑风暴法之父”亚力克 奥斯本提出的最富盛名的促进创造力的技法之一。其目的是寻求新的和异想天开的解决自己所面临难题的途径与方法。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时遵守的原则有: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的想法;思想愈激进愈开放愈好;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鼓励别人改进想法。这是艾晓雅的现学现卖。艾晓雅根据这些原则对个体的“头脑风暴法”进行了改进:任何时候都不要批评自己的想法;要大胆去想,不要让自己再像原来那么教条;不要更多的考虑质量和可行性,集思广益,多多益善,以量制胜;自我鼓励,改进自己的想法。虽然改进少了些创造力,但也称得上是举一反一,“旁征薄引"了。老师说,活学活用,死学学死。艾晓雅觉得自己还是有些进步的。呵呵,要善于鼓励和自我鼓励,表扬和自我表扬。
艾晓雅近期的日记爱以第三人称去写,当然这是有发展阶段的,从第一人称写到第二人称到现在的第三人称。记得曾经听说过用“他/她”来写自己的人,有点儿"人格分裂”,是抑郁症的前兆?这是心理学的范畴,艾晓雅还没有涉及到这个领域。只能暂时以“头脑风暴法”来进行分析类推,用第一人称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吧,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比较自私的人?第二人称呢,该是一种自省的心理吧?那么照自己的心理发展路线,分明是从自我自私到自省再到无法自省导致抑郁分裂的不归之路了?不能对号入座吧?
有人说作家的作品里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影子,那么作家岂不是都要练成疯子?都是抑郁症患者才行?天才最接近于疯子,不等于天才都是疯子,还有没疯的天才;疯子不都是天才造就的,其中应该有蠢材,即疯了的蠢材;而蠢材也未必都是疯子,也有没疯的蠢材,但不管蠢材有没有疯,蠢材还是蠢材。这是代数演变出来的代定义问题,是逻辑思维的范畴,演算的过程即:疯子=天才+蠢材;天才=疯了的天才+没疯的天才 ;蠢材=疯了的蠢材+没疯的蠢材 条件不同,结果不同。假设艾晓雅没疯,结果为:艾晓雅=天才or 蠢材 ;二级假设,假设艾晓雅是天才=没疯的天才,或=没疯的蠢材。假设艾晓雅疯了,结果为:艾晓雅=天才+蠢材;二级假设,假设艾晓雅是天才=疯了的天才,或=疯了的蠢材。一级假设结果:艾晓雅不是天才就是蠢材;二级假设结果:艾晓雅不是疯了的天才就是疯了的蠢材,或者不是没疯的天才就是没疯的蠢材。
艾晓雅为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训练,用了半天时间得出的最终结果是:艾晓雅=蠢材 艾晓雅=疯子 艾晓雅最终=疯了的蠢材 得出这样的结果让艾晓雅始料不及,得出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二级假设条件不成立,不具备现实意义;一级假设条件不严谨,因为这个世界还有介于疯子和天才之间的人存在。命题本身就有错误。本着对“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和对提出者亚力克本人的尊重,艾晓雅没有批评自己,自我鼓励改进想法。
在做这个推理的过程中,艾晓雅想到了一些人和事,想到鲁迅,想到他笔下的孔乙己,还有那句只能大师才能出现的写作手法: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学生时代老师让我们联系全文甚至全集,体会大师的深刻用意。多年来全文甚至全集包括大师所有的文章艾晓雅只记住那么几句: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 再就是这两颗枣树了。前两句因为比较好理解,引用不易出错,作文日记中常出现。枣树的事儿没体会到大师的用意,一直不敢用。因了自觉是才疏学浅的小女子,记得曾经效仿大师的手笔又不敢造次:在日记中偷偷尝试---我外婆家门口有两棵树,一颗是槐树,另一颗不是槐树,而是柳树。并无他意,只是少年时代做梦的年纪表现出的对大师的敬仰之情,非要上纲上线给个罪名也无非是搞个人崇拜吧。只是少年时代的作家梦破碎了才敢拿出来晒晒。因了没有名头,无名鼠辈的既非君子坦荡又非小人戚戚的好学不得法的表现而已,一丝八股的做派罢了。不足以论。。。。。。
有聊时做有聊的事,无聊时自然会做无聊的事,也是顺其自然吧?有了给自己得出的推论,艾晓雅觉得自己反而放松了,要先学会放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