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戏:两分钟内把同组的一个人站起来。
不能影响别人,让别人站起来,是因为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有效的影响和劝说,应该把重心放在他人身上,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需求。同理心啊,规则意识啊,共情啊。
关系比目的更重要,在游戏中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如果以伤害破坏关系为手段,是短视和违背目的的。游戏失败劝说失败,但是关系还在,还可以继续,而前者,是以关系破裂为代价。
游戏者不站起来,就是恶吗?想舒服坐着,一定要拉起来,不是恶吗?
孩子对抗,就是恶吗?
我们都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困在问题情境里。
无论怎样,都很难触动他。那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我们怎么合作,才能少来几次(狱中心理辅导谈话例子)。
这就是建立在尊重、考虑对方需求的劝说。
技术核心是:要以来访者为中心,你的需要是什么,我的需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达到目的。
跟孩子来说,亲子关系才是重点。即使解决不了当下问题,但安全绳还在,可以保证一个底线关系在。
2.
要意识到关系是一个生命体,会受伤,会生病。认为关系可以泡在福尔马林里下,必定会失败和痛苦。要接受关系的变化,要经营,要改变。
(婚姻)爱是燃火的友谊,首先是友谊关系。我们要反观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对方眼中理想的一半。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以爱人之名,行爱己之实。
很多妈妈的问题,是她受不了自己是一个无法改变孩子是妈妈。这就是为什么阻抗会存在的原因。
改变,不是通过别人来爱自己,而是透过自己来爱别人。
透过自己,就首先要放下自己(欲望,需求,控制感)。沟通不是说服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欲望,满足),这不是沟通,这是控制,控制术。
在这个过程中损失的是什么?
正面积极练习:用全部身心说出当下的这句话。
我们很多人看到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期望。脑子里有太多的期望、要求(未来),满脑子考虑的不是当下。
期望不等于权力。(可以要求,命令,等待对方来满足自己)
什么是好,谁可以定义好,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定义‘’好‘’是有问题的。
前者是条件式的爱,看到的是结果,孩子有压力和抵触,是孩子自己不可控的。后面是无条件的,是希望你感受好,这个是孩子自己可控的,重视孩子感受和享受过程。
慢一点会比较快。(但家长可能使命必达才快,但是如果胃口坏了,反而是根本坏了)
人生最好的智慧往往来自最差的事件。
每一次退步,都是让我们学会保持,练习和稳定,走得太快了,我们没办法体会稳定。
经过千回百转,你的经验会更加巩固,稳定。
因为你的痛苦,而更好的去面对困难,积累经验。
让80分为100分加油,而不是让100来批评80分。
要看到孩子(学习)(行为)及格线以下的变化,在及格线以下发生了什么,要敏锐地去看到。这是一个角度。不要总盯着她满足你期望的时候。
要看到孩子的改变,关照本身是有影响力的,这就是期待效应。
对孩子的观察要多几把尺子。
每次看孩子的时候,都思考一下:我照到孩子身上的是一束什么光?
分享:把女儿当闺蜜,学会尊重(恋爱例子,尊重不伤害)。把家人当同事。
有的人,当了家人(孩子)一辈子差评师,你有反思:我这样对她,公平吗?
相爱相杀,没有人想要改变。
关系就是照镜子。
所以,要有觉察的能力,改变的意愿,主动的行动。
我们的人生如果能够这样循环,那么他的认人生(关系)里,就是一个自动导航系统。
否则,就像美剧里的一句台词: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一句‘’谢谢‘’,我们的孩子一辈子都在等一句‘’对不起‘’。
婚姻关系里很多问题是无解的,所以容忍是更重要的。
我们需要洞察到:我们往往用伤害性的语言,来表达受伤后,爱和关心,安慰的需要。我们往往会用别人无法理解(厌恶,反感)的方式,要求对方来理解(同情,心疼,安慰,接受)自己的辛苦。
这个循环证明了一件事情:我的需要,你来买单。这是不对的。
谁的需要,谁买单。谁更痛苦,谁自己先改变。
建议把自己当销售,把自己的需要销售给对方。(就如之前开始的那个游戏,把对方从座位上叫起来。)
我们往往用错误的方式去要正确的东西。
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把大人的情绪倒到孩子那里,孩子无法承受。
当父母开始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已经无计可施了。
把孩子说的当回事儿,认真对待。
用心说出当下每一句话。
让孩子把情绪倾倒出来。
为什么不能试呢,最好是你陪着试试。(刚才那个妈妈例子:我也帮你看看,那个男孩好在哪儿呢?)
不是沟通技术的问题,而是考验你对人生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没有对人性生命的深刻认识,共情技术两分钟就扔了。有时候,甚至是不需要技术的。
很多人去看大师,到那里去就号啕大哭。因为大师把自己当容器,来吧,你说吧。
教师互动讨论部分: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你是和问题站在一起,还是和孩子站在一起?
《我的事,你的事,还有老天的事儿》
接纳孩子,问什么感受,关注一下。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你的需求是什么?(看有质量的书)。
你觉得漫画书是什么吸引了她呢?
哦,孩子觉得有趣的东西,你觉得没意义?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是以孩子感受为主为还是以你的为主呢?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个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哦,你刚才这个说限制?……嗯,商量,对,这样就很好。
(让家长意识到焦虑的原因在哪里?思考孩子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家长的观念太过于强烈,影响时间,没有营养,黑暗部分,玄幻部分,家长的需求太旺盛,太过于明确。不能接受孩子想成为自己的样子这个观念。(比如漫画师,画卡通人物)拒绝接受孩子的需要。
不要把漫画和学习对立起来。用脑又用心,不会白费的。
问题不是不重要,但比问题更重要的的,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