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新世新石器时期的音乐
时间段:文章讲述的是距今一万多年中国境内的古人类,由 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更新世亦称洪积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1839年创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摘自搜狗百科】至 全新世 的中石器时代【全新世(Holocene)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全新世一直持续至今,但也有人提出工业革命后应该另分为人类世。——摘自搜狗百科】,继而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三个文化主要特征:1.代表生产力发展、工具使用进步的磨制工具的应用;2.使人类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质收获、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精神、艺术活动的农业文明的产生;3.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陶器文化的普及。(摘自本书第一章P3
另外,要想更为客观的 了解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特征,还需要了解同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形态。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与氏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中国新石器后期的社会形态是以氏族部落联盟为特点,“形成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并在乐舞活动中有较为典型和集中的反应”,这个反应是我们认识华夏古人类音乐活动的判断依据。(摘自本书第一章P4)
第一节 原始乐舞
新石器时期的乐舞古人类最基本的艺术活动,是当时所有精神活动生息发展的土壤。
图腾之乐:古代社会的图腾被人类学家称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氏族的图腾乐舞往往被认作巫术礼仪、图腾崇拜活动的表现形式,它与部落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密切相关。例如黄帝氏族以“云”作为图腾标记,其军队因此被称为“云师”,黄帝时期的代表性乐舞被称为《云门》。图腾的表象即形象,依赖于先民的实践活动与心里创造。“作为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的华夏民族,当农业收成的好坏成为直接影响其生存的客观条件时,自然气候在原始人心目中,自然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摘自本书第一章P5)依旧拿黄帝氏族的云图腾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的敬仰、依赖。
典礼之乐:在氏族社会,祭祀典礼活动有着反映基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作用。典礼之乐便从以尊崇、祭祀祖先为核心的礼仪活动中发展、成熟起来。它一方面体现了氏族部落的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又对整个氏族精神生活有着广泛影响。祭祀典礼作为全族人民的共同庆典,全社会的重要事件,将各氏族图腾的形象聚集汇合,显示了一种文化认同。
农事之乐:“远古时期农耕民族的乐舞创造,与其生产劳作相关的乐舞,便是农事之乐。农事之乐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反映一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和感情指向。“(摘自本书第一章P6)先民祈年的乐舞 伊耆氏之乐 体现的是先民期望通过上天庇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 葛天氏乐舞 中表现的是先民们在敬天地、祖先的同时表达了农耕收成、土壤气候的重视。与农耕有关的乐舞活动还有尧的代表性乐舞《咸池》。“咸池”原指天上的西宫星宿,《史记·天官书》记载:“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先民认为,天文与农耕两者之间呈因与果的关系,天象征兆往往具有结论性质。《咸池》的乐舞表演一般在仲春二月,农作物播种耕种的季节举行。这一行为的寓意同样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战争之乐:远古时期,氏族部落、地区之间的战斗是那个时期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
生息之乐:在氏族社会,种系的生息繁衍是头等大事。每年仲春,青年少男女可以不拘仪式自由择偶,在这类活动中,乐舞歌唱具有召唤、魅惑以性能的功能。
氏族乐舞的文化心理特征:1. 思维的超越。当原始人类还未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时,需要用自己的内心意识与世界、可知、未知之间建立联系。这种潜在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人类思维方式,尤其是人类艺术思维方式。氏族乐舞所表现的是先民以内在的自由要求、实践能力,克服自然的约束,向外在世界提出自己的主动要求。2.文化的认同。氏族成员正是借着共同的文化标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群体,这种乐舞活动本身具有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信仰体系、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的体现、代表和缩影。3.感情的宣泄。氏族乐舞是一种艺术化的社会行为方式,充当着先民宣泄情感的载体。
第二小节 新石器时期乐器体现的音乐结构
舞阳贾湖骨笛:贾湖骨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墓葬中被发现,(摘自本书第一章P9),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共有25件,制作精良,形制规范,多为七孔(也有六孔),还有极个别笛子会在主音孔旁边开一个调音的小孔。先民在制作这些笛子时,是先画上等分的标记符号再进行开孔。由此可见,先民在制作骨笛时有可依据的开孔参照物。贾湖骨笛制作时精确的等分计算方式是目前可知管率计算的开山鼻祖。贾湖骨笛的制作材料以猛禽翅骨为主,是留存最早的竖吹类属管乐器。吹奏方法是斜持45°角吹奏,产生的边棱音有较好的音响效果。贾湖骨笛的出土对我国文化史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早于中国文字历史约4000年,并且4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已经体现出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它的出现同时也证明了新石器时期七声音阶的存在,同时这在世界文明史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中上,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案例。
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已知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饲养有一定规模,采集、渔猎也较发达。河姆渡文化留存有许多用雕刻、捏塑等方式制成的陶、骨、木、象牙质的艺术品,表明当时先民的审美能力已经相当发达。(摘自本书第一章P10)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出土160多支骨哨,均为截取鸟禽肢骨中段加工制成的。孔数2-4孔不等,内腔有一肢骨用来调节声调高低。
新石器时期陶埙:陶埙是新石器时期在反映先民音乐思维特征上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发展最充分的乐器。(摘自本是第一章P11)这一时期的陶埙普遍具有三度音程结构的特性,音乐史家黄翔鹏先生曾指出:“这个小三度确实在我们民族音阶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今天,在我国民间劳动歌曲的呼号声中,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是小三度占重要地位。”(摘自本书第一章P11)陶埙所展示的小三度音程表明,原始时期的人民已经有一套固定的音乐听觉思维模式,同时,它也孕育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独特的听觉心里结构。
玉门火烧沟鱼形埙: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留存有20余件鱼形陶埙,属新石器晚期以来的遗物。这些三音孔鱼形埙在音阶的设计上,具有四声音列结构(羽——宫——商——徵——羽)。新石器早期陶埙就已形态化了的三度听觉尺度感,在这种四声结构中,已经成为支撑其整体序列结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透彻地表明了三度音程听觉尺度在远古四声音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可能是中国音阶早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更具本源意义的音阶结构形式。(摘自本书第一章P12)鱼形埙与鱼形纹的象征与巫术崇拜相关,并存在献祭性乐舞,鱼形埙以吹奏的方式表达了先民在祭祀活动中对生活美好的期待、祝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