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高考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国内外形势,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前景,对中国教育所做的顶层设计,也是民之所想、民心所向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大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做好新时期人民教育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关于新高考的重要指导精神和文件,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向。
“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这是国务院新课程改革的几大变化的主要方面。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新高考的指导意见。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从中央到地方,从幼升小到高考,都已经开始在推进落实。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艺术社团活动,美术学科责任重大,本文着眼于美术课堂,结合实际,立足地域展开了一点思考,旨在思考美术学科在新高考改革中的作用。
一、发挥学科特色、落实立德树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德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点燃知识之灯的智慧,其目的就是在于造就健全的人格,完善人的心灵和精神。在日常的美术授课中,笔者发现,育人先育德、学画先学做人的重要性。我国古人求才讲究德才兼备,德是基础。新时代育人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德放在首位。这也正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教育者要先搞清楚我们的教育“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美术课堂中落实德育,可以在四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别是:导入、授课、总结、拓展。
[if !supportLists]1、 [endif]饱含热情地导入
一堂课,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美术欣赏课—《中国现代绘画》中,教师运用一幅卷轴中国画,讲述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创作背景。艺术家忧国忧民,辗转大江南北,积极投身到救国运动,以一个伟大艺术家高尚的思想情操,感染和传递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审美得到提高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if !supportLists]2、 [endif]富有激情地授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节美术课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德育有所收获,教师必须饱含激情,进行情感渗透。新的高中美术教材中,大量增加了蕴含德育的章节和内容,很多传统中华文化瑰宝都是华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发现美、创造美、传承美的优良精神。在授课中,美术教师可善于辩证地将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达到一举两得、共同促进的效果。
[if !supportLists]3、 [endif]恰如其分地总结
美术课堂总结无需太冗长,应简练概括。比如在一节美术鉴赏课中,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语对美术作品的作者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得到启迪和鼓舞。如刚正不阿的齐白石,胸襟宽广的徐悲鸿,执着追求的李可染。这些美术大家的做人与信仰将激励学生们端正理想信念,扣好人生早期的扣子。
[if !supportLists]4、 [endif]开阔视野地拓展
美术课应该让学生“学一点知识、思考一点问题、体验一点艺术、懂得一点道理、拓展一点视野”。一节美术课如果没有拓展,就很单调、乏味,而如果没有视野宽广、灵活实际的拓展,也达不到美育和德育的作用。之前听过一节美术课例:《宋元山水画赏析》,整节课教师既有旁征博引,又能联系实际。娓娓道来,环节安排张弛有度,师生互动精彩而有效,尤其是老师安排的拓展环节,让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挥毫泼墨,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点评,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笔者在讲到《艺术与科学新结合—现代建筑》,当时十堰市正在筹备武当山国际机场的设计方案。怎样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至少要有这种参与的意识,让孩子们热爱这片生长的土地?笔者苦思冥想。最后,策划了一个拓展作业,让学生们动手设计武当山机场的方案,学生们的表现兴致盎然,他们把自己的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灵感付诸笔端,跃然纸上。看到大家交上的一幅幅美术设计作品,尽管青涩但拙朴率真,笔者感动不已。这次设计作业还延伸到课堂外,课后,在校园里,总有学生主动向笔者请教设计的创意,交流他们设计的稿子。尽管最后这些设计方案没有真正用得上,但却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思考与观察的能力。
二、潜移默化进行审美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
[if !supportLists]1、 [endif]以兴趣为师
2016年,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农村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首次亮相,令人眼界大开,也成为艺术展演的最大看点。
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我们强调美育,但是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毕竟,99%以上的孩子可能都不会直接从事艺术工作。”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孔新苗认为:“以兴趣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长久的心性修养和人格素养,是为了培养一个有品位、会生活、懂欣赏的人。”
新课改要求全面育人,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艺术的等社团活动,就是要跳出课堂的框架,将美育教学的场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从而实现常态化育人。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以传承为特色
在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农村孩子出色的艺术表现、自觉的文化传承,不仅展现出农村地区美育水平的提高,也表明艺术教育人人享有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如山东省平度市广州路小学的师生在“艺术实践工作坊暨艺术作品展”环节展示面塑、面花的制作,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学生展示麻编绒绣;河北省的学生,耍着皮影戏《三打白骨精》;山东潍坊的学生展演的风筝;陕西汉中的汉调桄桄;广西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刺绣;甘肃武威的微型沙雕;辽宁黑山县的满足剪纸。诸多艺术作品精彩登场,面对展演,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气息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十堰市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文化多样,蕴含着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以及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山文化,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楚文化。楚人尊凤,凤凰象征高贵圣洁、吉祥如意,是楚人崇拜和敬仰的图腾。另外有最负盛名的武当文化。具有多姿多彩、古朴稚拙的民俗民间文化。巴蜀秦楚文化在此交流积淀,这里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风貌醉人,地方特色浓郁,表现出十堰地区古朴稚拙的民俗文化的秀美画卷。从地域文化来说,文化资源承载着人们对故乡和家乡的丰富情感,珍惜和传承这些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巨大热情,从而产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不懈动力。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以建设文明城市为契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十堰地区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近年来,十堰市因为文明城市创建而蜚声全国,城市发展逐步探索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更新之路、一条文化自觉与自强之路、一条文化自信与开放之路、一条文化包容与共享之路,这座历史名城和现代汽车制造业名城碰撞产生耀眼的文化光芒。2020年,十堰市夺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座生态之城、大爱之城,因文明创建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实力。“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善于从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寻找精神文明之根,认识其丰厚的文化价值,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为传承文化、创新发展寻找灵感和源泉。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就蕴含在生活之中。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艺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所说:“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大地的文化,尊重自身,文化之根就不会断,未来就有希望。”
结语:新课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党中央对中国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科学研判,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在转型中增强不断学习的危机意识、提升服务本领,为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和家庭做好引路人,也让自己的家庭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