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序言

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

习惯有时是好事,有时又是恶魔,最可怕的莫过于得过且过的对现实的妥协!

作者眼中人生的七个侧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

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基于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几个的顺序调整一下,也就是:成功 -> 才能 -> 时间 -> 学习 + 行动 -> 选择 -> .... 也就是说,这几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交互的过程,并不是割裂存在的,在实践中,我应该通过不断去迭代去改进。

成功首先,我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观,好好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成功,可以很粗糙,甚至都不可行也是允许的,但是不能没有,因为这是整个闭环的开始,不指明方向,如何前进?才能:然后基于此,罗列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时间:在行动之前,我应该好好认识一下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关于时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态度,用郑重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有限的时间。学习+行动:我把这两个过程融合在一起,是因为他俩的关系足够紧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如何更好的进步,只有行动才能将理论转换为真正的成果。关于行动,我觉得对我最重要的亮点是勇气坚持选择:根据目标进行选择,一旦决定绝不后悔;思考:应该贯穿于其他各个阶段中,对于成功的定义需要思考,对于能力的分析需要思考,对于时间的理解与规划需要思考,对于如何学习,如何行动,如何选择也需要思考,总之,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去独立思考、独立反思。如前所述,人生是一次次的迭代,而思考就是每次迭代的反馈,没有思考,就形成不了闭环,形成不了进步;

我是一个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方式去生活。我推崇当代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生活方式,她说她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并且,我也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表达思考一样,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写一本书,就是能同时承载三者的理想行动。

思考,是整个反馈形成闭环的关进,不思考,实践的上线受限于初始的知识理论。实践表达思考是这个闭环的精简版。

0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1.1 对待时间的态度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郑重的态度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避世,它更像一个孩子所常常持有的态度。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梁漱溟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懈怠,终于自学成才。24岁时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上北大教坛,便是极好的示范。

郑重是一种态度,不仅仅是对待时间,包括其他任何事情。认真严肃对待每一件事,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当下,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1.2 如何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

根据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五种“时间视角”: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几种时间视角各有优缺点,应该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宿命论视角

这种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显然与享乐主义视角差别明显,它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即以更严肃(虽然不一定更迫切)的态度来对待时间。这与梁漱溟先生的“郑重”一说便不谋而合了。

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当下的事情,对自己的时间具有责任感,这也是郑重态度的一种体现。

有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而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做一个五年规划,折中一下远期和近期未来,好好想想自己的一生。随波逐流真的没什么意思,需要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才是真正的在生活。

1.3 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做到“合理”,又没有人教给我们通用、有效的方法。简单地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突然感觉这句话很有道理,如何判定我们的时间是否被合理利用了?只有先明确了标准,才能据此制定计划。合理利用时间,就是要把时间都花在有值得做的事情上。如何定义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多做长收益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收益值得高低无关紧要,只要可以被累加。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我所谓的经常纠结、拖延,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这两个无能。现阶段,这是影响我迈出第一步最大的障碍,所以首先要从心理上克服它。根据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收益值大小收益半衰期,可以帮助我进行选择。关于执行,可以采用一些手段进行刺激,比如playtask。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通过时间尺度去辨识信息噪音,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像微博之类的东西,当做快速消遣的新闻,时间过去,并不会真的留下什么。而真正需要做的,是多读经典,多看那些经过时间打磨而能持续存留下来的东西。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不用刻意的去跟别人比较,多跟自己比较。跟别人比较是为了刺激自己进步,跟自己比较才能真正的找到自我,发现自我。如果那句歌所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境遇“,横向的比较作为偶尔的刺激还可以,长期看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你要过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影子。

1.4 找到生活的节奏,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他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找到生活的节奏,快慢结合,如同一部乐曲。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总结一下本章的内容:

1. 对待时间的态度:郑重

2. 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时间规划):做一个五年规划

3.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多做长收益半衰期的事情

4. 找到生活的节奏:生活要快慢结合,找一个爱好

SUMMARY精彩提炼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4.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且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4.请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做一下规划,找至少一个业余爱好。

0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2.1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选择时才不会限于眼前的局部最优解,才能更可能的靠近全局最优。

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成功是道选择题》一书中,雷教授讲述了他自己以及他的很多学生,因为处处以最高目标为原则而达至非凡人生的故事。他所说的“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要想有更高的标准,就要有心中的“巴拿马”,只有有了目标才能以此权衡取舍。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2.2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更多的选择隐含在一些常规的隐形假设中。

2.3 选择太多,如何选择?

一种选择方法:维度分析法

就拿挑选工作为例,假设现在你拿到了A、B、C、D四个工作机会,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其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该怎么办?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它把原来的问题“四个工作机会选哪个”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如薪资、发展机会等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A、B、C、D四个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例如:A的加权分=A的得分×权重)。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取得分最高者。

另一种方法:

当然,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境,尤其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很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这个时候也可以参照“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它是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

2.4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一次选择到底有多重要?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个选择当然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多年以后,一个新的选择也可能颠覆原先那个关键的选择,使人生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重新驶回曾经的轨道。如果这样看的话,选择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被修正的选择毫无意义。如果我们从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某些我们期待或者并不期待的改变,但不论如何选择,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痕。

人生是一场参悟,也是多伦迭代,不会有哪个选择真的会重要的彻底决定到自己的一生发展,所以选择时不要怕;然后人生又是所有经历的累积,所以过去的选择或者说过去的经历也并不一定真的就是错误的,也许在为了的某个时刻会发挥他自己独特的作用。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正因为经历的不同,才区分了你我,也正因为这份不同,才塑造了独特的我。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也就是,人生是一场不停的迭代,迭代的过程中,曾经的经历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本章总结:

1. 做选择的基本原则:从人生的终极目标(理想)出发

2. 跳出思维惯性:寻找隐形假设下藏着的隐形选择

3. 方法:维度分析法或者聆听内心直觉

4. 一次选择的影响(重要性):人生是一场迭代,是有很多次选择不断矫正反复中前进的

SUMMARY精彩提炼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03. 行动

3.1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正如知乎网友 Caun Derre 在回答“30 岁才开始学习编程靠谱吗?”这个问题时所说的一句话: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So, just do it.

3.2 不断迭代(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来做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的深渊。

也就是迭代。

3.3 任务分解与切换

考虑时间的切换成本,同质化任务一起处理会提高效率。

3.4 三行而后思(多总结思考)

这两个建议让我非常受用,前者提醒我要前瞻,后者提醒我要回视。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对这个论点有比较深入的阐述。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在做完一件事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每做完一件事情,要从多方面进行反思、总结,然后形成指导规范,以便下次实践中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除了上面的这些问题示范之外,在行动中反思,最好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保证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

要及时,因为只有刚完成时才记得大部分细节;要把反思的结果系统化,梳理成一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反思的才更全面、更深刻;

本章内容总结:

1. 从现在开始行动:不要犹豫

2. 不断迭代:根据反馈,不断改进

3. 任务分解:同质化任务可以一起处理提高效率

4. 不断反思:总结实践,并指导下次实践

最重要的一点:学会总结反馈,让实践形成一个闭环。

SUMMARY精彩提炼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PRACTICE实践练习

完成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1.请在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中,选择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构建一个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2.它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请拿出一段不被干扰的时间来完成它。

在行动中反思

1. 回想一下,最近发生的对你来说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的,其中有没有什么转折性事件,最后怎样结束?2.在梳理中,你可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启示?3.在行动过程中,是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个意外对你有什么启发?

04. 学习

4.1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这些疑问对教育心理学家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他们一直在研究和反思这类学习模式—— “直接传递模式”,即认为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的过程,学习的目标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他们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好的疑问者,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真的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就比如我的英语学习,被动性的认识英文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其成为主动性词汇,真正能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会了。

一个好的长时程问题,让我们成为“建构者”,因为我们不仅在学习知识,还在“建构答案”,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筛选、评判和整合新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探索者”,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的、边界明晰的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一个“猎手”,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为了找到问题的解,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

真正能为我所用的,才算是知识,或者说属于我的知识。还是英语的例子,真正能变被动词汇为主动词汇了,那才能说明我掌握这个单词了。

这实际上点出了问题导向的学习的另一个益处,就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当没有问题引导时,可能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性地去涉猎学习材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沙砾。而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连续不断地构筑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4.2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因此,简单地说,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一个算法,只看到他能做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为什么需要它,什么时候需要它,如果我碰到一个类似问题,我应该如何设计算法等等。

4.3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我想先给大家传递一个基本的学习理念,那就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因为人的长时记忆存储并非像硬盘一样可以直接拷贝粘贴,不是说我们记住了多少知识,当我们提取时,就会原封不动地把它们提取出来。认知心理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记忆提取的操作其实起到了“记忆修改器”(memory modifier)的作用,一个曾经被调用过的知识,和从未调用过的知识相比,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调用。法国教育学家安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提出了“变构学习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构成学习者思维独特性的并非是他所录入的观点序列,而是他有能力启动和调用的关联。”

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4.4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本章内容总结:

1. 学会提问:根据问题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学会解码: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真正的为我所有

3. 转换为技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技能,真正为我所用

4. 知识的迁移融合:要将不同的知识融合整合在一起,触类旁通

总之,学习要更深一步,以用为目的,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入的学习。

SUMMARY精彩提炼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05. 思维

5.1 简化是思考的前提

众声喧哗。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信息,过滤掉没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大脑更好的思考。如何简化信息,或者说过滤信息,包括“时间之尺”、用问题筛选信息等,以及一些其他的建议: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5.2 学会使用潜意识进行思考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从上面的步骤中还可以看出,要想让潜意识更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以后,潜意识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

5.3 借助图形帮助思考

5.4 学会缜密思考:矩阵和清单

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只顾及了问题中的某个侧面或者局部。若真要把一个问题所牵涉的方方面面想清楚,则要困难得多,只有少数思维能力极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人在思考时可能会有很多毛病,会被生动的个案吸引,会固执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还会对自己的未知领域毫无洞察。为了克服这些毛病,我们需要一些“工具”,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结构,或是提供某些支撑,我们把它们称为“思维脚手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思考更自如地伸展开来。最常用的“脚手架”是矩阵清单

其实这两种方法分别就是排列组合和穷举。因为比较单调的穷举罗列了所有情况,再从中选择,从而增加了候选空间而已。

矩阵,例如乔哈里窗格,使用了两个维度:“我”的信息状况和其他人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公开区(open area):我知他也知。盲区(blind area):他知我不知。隐秘区(hidden area):我知他不知。未知区(unknown area):我他都不知。

也就是排列组合,每个维度进行两两相交组合。

如果说矩阵是一种利用特定结构来扩展思维的工具,那么清单就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而好的清单,是经过提炼的智力框架,帮助我们的思考至少达到基本的周密。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只是给出了一些帮助思考的几条建议。

1. 精简是思考的前提:利用时间之尺、根据问题筛选信息等方法,精简过滤我们接收到的无用信息

2. 让潜意识帮忙思考:用充足的资料喂养潜意识

3. 图形化思考:考虑到记忆空间有限,一图胜千言,可以更好地帮助思考

4. 借助矩阵活清单帮助缜密思考:

SUMMARY精彩提炼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基于深入了解的简洁,不是乏味,而是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06. 才能

6.1 努力是有策略可寻的

在心理学家眼中,“才能”(talent)被定义为“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客观来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但这种差异的程度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作为同一物种,人与人在生物层面的共性远甚于个性,这种共性就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样了,一个天天好吃懒做的人和一个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的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再加上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惊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但是对于“努力”这件事,我们也要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即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也就是元思考。如何努力也是有方法可寻的。多思考、多总结。

6.2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6.3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从经历中总结出了七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一条是“追求完美”。

坚持不打折,不苟且,要有所擅长。无一技何以立身?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一技以立身足以,其他不必太细究。

6.4 构建挑战阶梯,不断挑战自己

6.5 坚持: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不要迷信意志力,坚持是一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锻炼的,认识到意志力的局限性,学会用兴趣刺激自己坚持。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坚持下去,深入的了解,来寻找兴趣。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的循环。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当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在每件事情自主主动探索,远远比被动接收的效果要好的多。

本章内容总结:

1. 如何努力?努力也是有方法可寻的

2. 要有自己的优势才能:

3.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4. 不断挑战,才能不断进步:

5. 坚持,并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兴趣。

总之,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为了实现这些,就需要有目标、不苟且,不断挑战,需要自己去坚持,去努力。

SUMMARY精彩提炼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07. 成功:每一个成功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探索者”的角色。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

本章总结:

寻找、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成功,不要盲从于别人。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SUMMARY精彩提炼: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08 全书总结

总结一下全书的七个方面: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从中整理一下我需要做的事情:

1. 跟从内心,定义一下自己想要的成功;

2. 据此,并结合现实,寻找并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

3. 然后据此制定一个五年规划;

4. 根据规划,进行实践和学习;

5. 不断总结、思考,校正。

其实整个过程还是前面最开始说的不断迭代进步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90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2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32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7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3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1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04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9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41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3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7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这里要吐槽下kindle,做笔记很不方便格式完全不能理解。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
    社会王1222阅读 842评论 0 3
  • 作者:采铜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来源:下载的Kindle版本 前几天刚读了采铜的...
    马文Marvin阅读 1,705评论 1 2
  • 花了大概五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吧,这本书很早就下载下来了,之前略微翻了一下目录,感觉和之前看的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
    进击的量子熊猫阅读 574评论 0 2
  • 昨天看中国三明治的公号,发现其实是一个写手训练营,每天有固定的推文一篇,以及写作营中常年坚持写作者的推广一篇。 内...
    眸也阅读 194评论 0 0
  • 把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当成送别人的礼物
    无事不登三宝店阅读 1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