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的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觉得有一些问题自己无法面对,尤其是关于死亡这种很沉重的话题。从小到大,我在妈妈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她是我心中的顶梁柱,是我的偶像,我总觉得只要她在,我做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在她的引导下成功,无论走多远,只要知道她在,心里永远都是踏实的。
妈妈的癌症复发后,我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又是妈妈自己的乐观,坚强,云淡风轻,让我觉得她没有问题,还能够再一次战胜病魔。妈妈在最后阶段还自己做公交车去化疗,还会中途下车去一家我最爱的糖炒栗子店给我买栗子,所以给了我错觉,觉得这样的日子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因此在她走后的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的情绪都非常低落。我总觉得命运太不公平,妈妈是那么好的人,认真生活,努力工作,把无私的爱给了我们,给了她的朋友们,甚不熟悉的陌生人。那么她走了,这一切还有意义么?
她生前所受的那些苦,我们在每一个节点选择的治疗方案是最好的么?是不是如果我再细心一些,再多关心她一点,再多研究研究国内外的治疗方法,这一切就会有所不同?自己就在医疗行业,连自己最爱的人生病都毫无办法,自己的事业又有什么意义?
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序言部分就深深的打动了我: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车夫,是大亨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
现实的花红柳绿、死亡过程的挣扎抗拒和对于来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临是不可避免的纠结。但是无论怎样纠结,我们还是需要卖国内的门槛,去远方遨游。如何安顿就可不安的灵魂,是现代安宁话和医疗的首要课题,一是每个凡人需要借助灵魂修炼才能坦然面对的生命节目。
这本书在我看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现在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衰老后的生活,如何安排才是最合理的。大家怎么能够独立自尊的生活,又怎么能够接受变老的这件事,运用自己的所学以及自己年轻时积攒的财富每自己换来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能够逐渐接受自己各方面的衰老,利用各种辅助的设施和手段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
同时,从医生和社会来看我们如何能够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人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上述的目标。比如说非常有意义的特别的养老院,因为即使是老年人他们也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老人疗养院里种植物,养宠物,甚至是把养老院和幼儿园放在一起会非常大的提高养老院的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的原因。
本书的第二部分讲的就是如何选择医疗方案,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当大限来临的时候,但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事实,我们想想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到下个月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颤抖,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流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杆子,肉里还有新的风险。我们根本是在说短、恶化余下的时间,可是这个事实好像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
根据一些对癌症晚期病人的研究结果,最终放弃治疗并采取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展示的效果同样惊人,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从社会和医生的角度,放弃这些无谓的治疗,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谋求共识,并以生命的尊严和保持有意义的生活作为生存追求,这是医患双方都面临着的学习的任务。
痛苦有尽头而爱没有尽头。生命有尽头而你为他人带来的爱永存在他们的心中。如果到了不得不面对的那一天,勇敢的面对,放弃那种无用的,痛苦的,没有尊严的治疗,在爱的环绕中与这个世界,与最爱的人说再见,是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