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步:推广方案
在向社长汇报并得到认可后,方案终于到了向全公司推广的时刻。
变革进入第五步,推广方案。
这一步是整个变革过程的高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经营者尤其要注意把握节奏。
比如,一开始推广方案时,是不是该全员宣传,大张旗鼓呢?
这很容易引发风波和混乱。
方案的推广,要一点点渗透,尤其一开始,涉及的人越少越好。
这样可以观察每个人的反应,一旦有什么负面反馈,能及时处理。
所以,第一次方案发布会,黑岩只邀请了事业部的几位高层管理者。
演讲者的分工也有讲究。
对公司现状的反省部分,由外部专家直树负责,而方案部分由黑岩和川端负责。
这还是在利用外部人的客观性,避免引发反感。
为了进一步减少阻力,也可以在开会前私下先跟参会人员透露一些会议内容,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这种小范围的交流,是不是还有一层目的,也就是收集大家的建议,及时修改方案呢?
方案的推广,是一次通知,而不是探讨。
方案是花费四个月的时间深思熟虑定下的,一旦推出,就不容更改,不需要大家再来讨论或者质疑了,否则只会拖慢变革节奏。
一个星期后,面向总部管理者的方案说明完成,改革小组带着方案,向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中、基层管理者们做巡回说明。
之所以没有把所有管理者召回总部,一次性开会说明,还是为了控制变革的推广节奏。
而且,这一次说明会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改革小组仅仅把方案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对过去的深刻反省拿出来交流,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改革方案。
黑岩要求,在三个星期后,再进行一次巡回演说,那时再说明具体的方案。
只指出问题,却不告知方案,不会让管理者们惶恐不安,甚至引发企业内部的混乱吗?
为什么不直接把方案告知他们呢?
其实,这是黑岩有意为之,他把这种方法叫“休克疗法”。
黑岩说,企业内部在这么多年里过于松懈了,员工们没有一点危机意识,他想趁这个机会给他们敲敲警钟。
在可控范围内,就是要让他们感到不安,感到惶恐,促使他们从旧有的思维惯性里走出来。
不能指望一个长期僵化的企业自发地产生危机意识。
现实中,危机往往是人造出来的。
为什么那些拥有几十万员工的超大型企业,仅仅换了一个CEO,企业文化就焕然一新呢?
就像通用电器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能将一个弥漫着官僚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为充满朝气的公司,就是因为这些CEO很擅长通过各种机制,为员工制造危机感。
黑岩就这样谨慎有序地进行着方案推广,没想到,在一场巡回说明会上,意外发生了,一位变革的反对者突然出来闹场。
在演讲过程中,一名中层管理者径直走入会议现场,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身子仰靠在椅子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一会儿,他插嘴喊道:什么优势循环,什么缺乏战略,你在说些什么?
讲了半天都没讲到问题的点子上。
一时间,参会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随后落在了黑岩身上。
黑岩感到头皮发麻。
六年前,他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
当时,在场的人只是冷眼旁观,没有一个站出来为黑岩解围。
黑岩当年毕竟初来乍到,处理方式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讲述改革理念,让这一页悄无声息地翻过去了。
六年过后,黑岩还会让这件事悄无声息地过去吗?
只见黑岩噌地站起来,朝着那位反对者大声地怒喝道:
你迟到了一个小时才来,前面的分析你都没听到,现在反过来说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你这是什么态度?
这些年来,A事业部总共亏损了150亿日元。这个企业就要完蛋了!
你是不是觉得,A事业部不倒闭,你就不痛快?
接着,黑岩径直走到这名管理者面前,指着大门说:
“混蛋,你给我滚出去!”
黑岩的声音大到门外走廊里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这位反对者惊呆了,会场上所有人也惊呆了。
可能有一些人被黑岩打动了,也可能有人感到反感,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黑岩坚不可摧的决心。
黑岩的这个举动,只是因为愤怒吗?
其实,这更是一种策略。
愤怒,是一种情绪上的威慑。
至此之后,谁在反对改革之前都要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黑岩的怒火?
事后,黑岩将这名反对者调离了A事业部。
这么做,也是传递一个信号:
公然反对变革的人绝不容忍。
显然,经过六年的磨砺,如今的黑岩成了一位更加果敢的经营者。
果然,接下来的说明会非常顺利,没有出现反对者。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方案全面推广完成,变革似乎有了一个平稳的开端。
但是没想到,意外再次发生,A事业部的月度销售额出现了大滑坡。
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2%,到了下个月,又下降了32%。
市场占有率更是跌到近十年的最低水平。
变革方案开始贯彻了,公司业绩怎么反而大滑坡了呢?
这是变革初期的必经阶段,作者把它叫做“死亡之谷”。
在这个阶段,员工刚刚知道了变革的内容,但还没有感受到新方案的效果;
有些员工被不确定感搅得心神不宁,那些知道自己部门将会变动的员工,更是有的离职有的请假。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原有的消极因素还没有清除。
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业务会比原来还乱,业绩下滑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