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自信心是比金钱、权势、家世、亲友等更重要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东西都更有效。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他自信心的大小。假如拿破仑不自信的话,他的军队不会爬过阿尔卑斯山。同样,假如一个孩子现在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他明天就很难成就重大的事业。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在民族素质上也自成一派。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这种自信心已渗透到美国的各个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良文化的发展。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在街道两旁,宽阔的广场上,常常有孩子在冲来撞去,在台阶上跃上跃下,甚至从铁杆扶手上滑下,不禁令人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在这群孩子里面,你几乎看不到中国血统的孩子。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中国人向来是善于玩技巧性游戏的,但玩滑板还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样是在美国长大,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玩这些冒险的游戏呢?追本溯源,是因为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容易摔伤,因而不鼓励孩子玩。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于是乎,孩子本来具有的对这种游戏的畏惧心理更加加强,有了更好的理由后退。虽然孩子暂时保证了身体不受损伤,但性格上的损伤却将是终生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上的软弱和胆怯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我们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但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相信自己能做好的信念,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不成功誓不罢休的信心。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来讲,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来讲,意味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一个孩子应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明白自己立于世,必定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和特色。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并表现自己的个性,这对于世界、对于自己都将是一个损失。这种意识一定可以使我们产生坚定的自信并助我们成功。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但是,家长们往往在家教中忽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保护。有人在中小学校作过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来讲比较大,并且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心理不健康成为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接受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家长中,有70%的家长承认在家里他们基本上不肯定孩子,总是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少或者从来不肯定孩子;几乎没有考虑过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这是家教中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个很值得现代家长注重的问题。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孩子勇敢、进取、敢于冒险、敢于竞争的性格,为将来成为一个自信十足、有所作为的成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
有专家对美国和中国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美国家长十分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家庭中平等、独立的一个成员相待;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并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能较好地处理平等与要求、自由与纪律、爱护与严格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美国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敢说敢做的性格。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对孩子“顺从”、“听话”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参与权等,父母基本上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甚至孩子的隐私也常常受到侵害:信件被拆开、书包被检查、日记被偷看等。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孩子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给孩子以信心就是给了他们通向成功的梯子。孩子可以依靠它,扶着它,一步一步登上每一个成功的高度。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地前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要尊重孩子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人。家长只有真正尊重孩子,才能使他产生自尊,进而使孩子产生向上的内部动力,得到主动发展。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错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语。“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行,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
作为家长,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2.采取爱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自信的源泉。成人的拥抱、抚摸、点头、微笑以及亲切热爱的语言,不仅使孩子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能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地、愉快地探索世界。而成人的忽视、冷漠、拒绝、不理会,不仅使孩子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恐惧感和不安感增加,而且会使孩子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关怀、宽松、平等、和谐的精神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满足他的正当需要,不以简单、粗暴、严厉的态度对待他。这对帮助他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成人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又要对他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指出他行为中的不足,并且引导孩子积极弥补不足。
3.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不少家长常因为孩子年幼而代替他们做许多事,帮穿衣鞋,替收拾玩具……如果给他包办过多,孩子就会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自信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家长不妨视孩子能力的大小,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包及文具,让孩子铺床叠被,让他们洗洗简单的碗筷。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使他们从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4.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父母的责任在于怀着一颗期待的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每一阶段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当然,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5.善于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6.积极培养孩子的专长
孩子的天赋是各异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一般的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难辨优劣。但孩子进入小学后,衡量标准就集中在学习分数上,这就使擅长学习的孩子常受表扬,而学习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评。由于学习成绩不如意而产生自卑,丧失了自信,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种不利的情况呢?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某一专长。从小,孩子的能力倾向便会显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喜欢运动;有的孩子爱唱爱跳,擅长文艺;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爱绘画。家长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专长,顺势加以引导及培养,促进他在某方面具备其他孩子所不及的专长。这样,即便孩子将来在学习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丧气,反倒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奋发努力,或许还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培养孩子的专长,孩子就有了一种竞争优势,具有上进的动力,孩子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
7.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和战胜困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事情做得不好,事情做得不完善是必然,孩子往往是在不断的错误和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和成长的。成人还需要一定次数的尝试,更何况没有经验的孩子呢?所以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或失败的时候,家长的教育心态要调整。不能说:“你看看,你不行吧!”广大家长调整自身的心态很重要,要充满信心地鼓励孩子,做不好要给予鼓励,失败了要给予支持。让孩子明白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前进。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学习勇敢行事,不断战胜困难。当孩子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时,自信心就会增加。
8.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当孩子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时,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孩子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又一分的自信。
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乘公共汽车。上车坐了一段路程后,一位年迈的老婆婆上车了,母亲起身让座,并对孩子说:“来,小大人,站一会儿,看看能不能坚持住。”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站在坐椅旁,并认真地扶着坐椅不让自己摔倒。这样,孩子由于做成了一件小事而受到赞赏,他就会更乐意去做更多的事,接受更多的挑战,以获得更多的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其自信也随之日趋强化。
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对帮助孩子成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9.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自信心十足的孩子。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孩子就会深受感染。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自信不仅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更是教育的榜样。
培养孩子还得从自身做起,假如家长不能给自己以自信,我们无法得知能否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来。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典范。
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一位西方著名的学者指出:“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有力的、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成功人生的最合适的准备。”
为什么自我评价这么重要呢?因为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决定了他对生活的选择,对职业的选择,对朋友的选择;决定了他对自己和周围的人的态度,他发展和学习的空间,他的行动和反应。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深深地影响着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在一个大城市,我们很容易认出贫民区的乞丐、精神病院里的慢性沮丧病患者、不可救药的吸毒者、监狱里的在押犯。这些人明显有着很差的自我评价。但是,在你每天遇到的所有人中,要想判定出谁具有很强的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真正感受。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定位自信的坐标呢?
1.让孩子了解什么不是积极自信的心态
为了让孩子树立起积极的自信,首先要让他了解什么不是积极自信的心态。
首先,积极自信的心态不是唯我独尊!有人说:“世界上最小的包裹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实际上,在不幸的人的模式中,第一个因素就是只考虑自己。那些只考虑自己所需的人,迟早会发现,得到的一切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得到那些对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的人的配合。他们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灰心与失望。时常感到精神压抑的人,就是那些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其次,积极自信的心态不是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更不是蔑视他人。具有强烈的、积极的心态的人,不会轻视那些没有他们所具备的优点的人,或者是那些地位、声望不如他们显赫的人。自卑的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他们认为通过诋毁别人可以提升自己。
2.积极自信的心态的主要特征
那么,什么才是积极自信的心态呢?西方心理学家总结了如下几个要点:
(1)接受本来的你。
著名喜剧演员菲力普·威尔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功地塑造了杰拉尔丁的形象而出名的。杰拉尔丁总是这样说:“你看到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这种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完全地、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是树立积极、自信心态的第一步。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某些特性,但是我们却无法改变。或许,一个人会认为,自己的鼻子太长,两只眼睛离得太近,个子太高或太矮等。
难道因为长得不完美你就觉得低人一等吗?没有谁是绝对的完美,那么你又为什么力求完美呢?一个人一定有很多方面是优秀的。当你把注意力放在你的个性、你的身体、你的资质的优良等方面时,你就拥有了树立积极、自信心态的基础。接受独一无二、令人惊奇的你,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自己。
(2)对他人持一种友好的、不带成见的态度。
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人认识到把自己和别人相比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创造了独特的你,也同样创造了独特的其他人。当你完全接受了你自己时,你就会很容易接受他人了。实际上,对于那些没有自信心的人来说,他总是有一种对别人不信任或者厌恶他人的感觉。
(3)乐于承担风险。
我们注意到龙虾为了生长,必须要褪了旧壳,长出新壳。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风险。一个人如果想要去发展新的关系,或者是加深现有的关系,都要冒着受到伤害的风险。一份新的工作、一个新的位置、一个新的环境,带给人们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危险。但是积极的人乐于为将来的收获付出代价。那些有强烈自卑感的人认识到,避免犯错误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都不去做,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错误。
(4)找到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表现尔的个性!
自信的人不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他们愿意展现让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心的情感,不过度关心别人的想法。那些具有强烈的、积极的自信心的人,对做自己感到很满足,不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
(5)自立、自主!
那些认为自己很优秀的人懂得,自己遇到了挫折,自己有了缺点,不能怪罪别人、环境和社会。他们从自身寻找原因,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怎样才能使事情出现转机。他们不会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会优雅地接受帮助,但是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给予。
3.帮助孩子准确定位自信的坐标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所以,家长都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恰如其分地信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但自信不是单独存在的,自负、自信、自卑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自负是对自己过分信任的状态,属于消极情绪。自卑是对自己过分不信任,也属于消极情绪。自负、自信、自卑这三种状态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和性格特征还不稳定,自负、自信、自卑混合出现在他们身上的状况经常出现。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准确定位自信的坐标,发挥情绪对孩子行为的调节作用,促进他的健康成长。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建议。
(1)家长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自信是一种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能力实际水平的正确估计。经常高于实际水平的虚夸表扬,会导致孩子的自负;经常贬低或否认,则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家长常常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而一味宠着,或者担心孩子骄傲自满而一味打击,这都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孩子做对了应该表扬,做错了应该批评,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孩子准确定位自信的坐标。
(2)孩子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自信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渐渐长大之后,应该逐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但是小孩自我评价的主动性比较弱,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自己从中获得什么经验和教训,孩子常常不愿意也不善于自觉地反思,这就需要家长提醒他。不管是平时做作业、考试还是日常生活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建立一个自我评价表,做对了、做好了,就让他为自己画或者贴一张笑脸;做错了,做得不好,就记录一个哭脸。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将有助于孩子自己学会准确定位自信的坐标。
(3)孩子自负的时候就帮他“降温”,自卑的时候就帮他“升温”。
孩子的情绪不可能总是四平八稳的。有时在学校犯了一个错误,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者同学的冷落,他的情绪一落千丈,然后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完蛋”了。这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为他“升温”,走出自卑。有时孩子受到他人的吹捧,会产生飘飘然的感觉,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并且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或学习。这时候,家长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问题,为他“降温”,走出自负。
(4)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归因。
归因是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查找原因。大部分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成功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失败的时候觉得别人的问题多。孩子的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实际上,孩子的生活比较单纯,影响成败的因素也不复杂。通常,成功了主要是他努力的结果,失败了主要是他不努力的结果。所以,家长要多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成败寻找内因,而不总是归咎于外因。否则,孩子会认为失败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而觉得自卑无助,减弱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