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们渴望交很多的朋友,一群朋友在一起,一醉方休也好,诉说衷肠也好,总觉得脸上有光,心底里想着都是能为自己赴汤蹈火,两肋插刀的交情,更认为自己人缘极好,可以交得如此多的朋友而暗暗自豪。
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我们也在时间的浪潮里不停地起伏,翻滚,成长。才发现当年那些陪伴在身的朋友,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慢慢地,我们才发现,人生真的是一个越活越孤独的过程。
是时间冲淡了友情吗?其实不是。人生海海,若能有幸遇到彼此交心的朋友,真的是莫大的幸运,我们结交好友时,从未想过心照不宣的交情也会有渐行渐远的一天。
每一种情感都是缘分的使然,无论亲情,爱情抑或友情。这种缘分是否能到永远都是难以预料的。
儿时常听到大人感慨:“人这辈子,没多少个朋友”。如今我们到了这个阶段,才深有体会,原来,可以称之为朋友的,其实真的不多。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写道:“万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他们陪我们走过深夜的哭泣,给过我们生日的惊喜,鼓励过我们工作失意的无助......本以为我们能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但后来才发现,他们和我们共同走的路,也只是那一段而已。很多时候,没有一句“再见”,就无声地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和朋友的渐行渐远也只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虽然遗憾,但也感谢他们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中最需要的时刻。
友情:从亲密无间到形同陌路,再见也是感谢
张爱玲和苏青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上海文坛女作家,她们是文坛双壁,也因为文学成就了“珠联璧合”的美誉。
张爱玲的性格孤僻冷漠,苏青热烈活泼,很多人认为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的,但是,她们却惺惺相惜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两人从大学期间到走向社会,彼此参与了各自的人生,也见证了对方从默默无闻到文学的高光时刻。
在报社对苏青的采访中问道:“你最喜欢哪一位女作家?”苏青脱口而出:“女作家的书,我不看的,我只看张爱玲。”话里透露出了对好姐妹好闺蜜的重视。
而张爱玲也是如此,称自己最喜欢苏青。她们应该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两人会从如此亲密无间的好友变成形同陌路的路人吧。
但一切还是发生了。只因为胡兰成。张爱玲和苏青的友情止于这个男人。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结识,缘于苏青的引荐,也促成了这两个人的姻缘。苏青未曾预料这两个人会真的彼此倾心走向婚姻,在此后的文章中也再没出现过好友张爱玲的只言片语。
苏青许是嫉妒的吧,她嫉妒胡兰成爱上了自己的好友,而不是自己。
可是,张爱玲何尝不是?她与胡兰成已然成为恋人,表面痴情钟爱张爱玲的他,却是一个多情又薄情的男人,即使同张爱玲宣誓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婚姻誓言,却在某一天晚上,张爱玲去苏青家时,偶然撞见了自己的爱人。
之后,苏青远赴日本,在信中频频表露了风生水起的生意和疼爱自己的丈夫,丝毫不顾及已经在人生低谷的张爱玲的感受。所谓的文坛好友,也因此永隔天涯。
朋友:总会有人离开,但离开或许只是不再不适合
作家贾平凹在散文《自在独行》中的第二章写了一篇《朋友》。他开篇写道:“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所以,成就一段友情是靠缘分这个吸引力。
我们总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然就会吸引怎样的人来靠近。
两个人能成为朋友,最大的原因是志同道合,三观相像造就的。但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到成年之后,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那些陪伴你整个青春的朋友,或许在社会的熔炉里,我们生活不同,工作不同,身边的环境不同,所有的经历都不同,于是我们的情感也就发生了转变,三观也随即有了新的变化。
贾平凹在文末说:“朋友毕竟是朋友,朋友是春天的花,到了冬天就没有了。”
这无疑就是生活的常态,人生就是在不断告别,和儿时的朋友告别,和青春时的朋友告别,和人到中年的朋友告别,直至暮年,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或许是距离阻隔了我们的心,或许是喜好的变化拆散了我们的情,但最终发现真的不再适合自己。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适合自己的陪伴者,那些简单纯粹的情谊都会在各自忙碌的生活中消失殆尽。很多时候,无须言语,就会慢慢疏远,用一种无声来告诉对方“我不需要你了。”,于是,对方也会心知肚明,自动离场。
所谓友情,它和利益无关,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肝胆相照和相见恨晚。友情的真正价值是我们心内精神力量的支撑,无论它陪伴你的时间长或者短,它都真实地存在过。
希望我们的友情都曾经被善待,也都没有被辜负。如果可以,身边有一位一生的挚友,那是最珍贵的礼物。
END.
所以,今天的话题就是,来聊一聊你曾经的或者现在的朋友,他/她们都还在你的身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