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好犯上的,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没有犯上行为的,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如何学“仁”?
儒家的价值观是“仁”,那怎么就能到达“仁”的境界了?
有子给的答案是:先从孝悌做起。先从基本的家庭日用间做起。那什么是孝悌了?儒家所说人伦十义,在《礼记·礼运》里,十义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到了《三字经》的年代,十义变成了: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也就是“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这是社会角色的基本要求,而且是相对的。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对父亲孝道;哥哥对弟弟好,弟弟对哥哥好,是个互相的。
而孝悌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两样,一个人,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古代,堂表都算),因此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孝”和“悌”,也就是如何和父母相处,对父母尽孝。如何和兄弟姐妹相处,和兄弟姐妹友爱互助。先把这个做到了,才能讲爱人。这是最基础的和最根本的。同时在古代,家庭的概念要比现在大,可以参考小说《红楼梦》、电视剧《大宅门》等,是一大家子人,人数众多,能把孝悌两个字做好,能做到“齐家”,是相当不容易的,不亚于现在职场。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有一层意思就是修身是根本,怎么修?先从“孝悌”做起,有了“孝悌”之心,扩而广之,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居正讲:人能孝悌,则亲吾之亲,可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可以及人之长,至于抚安万民,养育万物,都从此充拓出来,而仁不可胜用矣。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如何把愿景、使命落地?《论语》给我们的答案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儒家的目标是“仁”,但怎么样就能达到仁?先做到“孝悌”。孝悌就是仁的根本,是可以执行的具体动作。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子说:大事必作于细,难事必作于易。毛泽东教导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比如说革命年代,我们说解放、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愿景,但是对于当时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的农民来讲,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打土豪,分田地”,这是老百姓能明白的。再比如华为的“艰苦奋斗”,里面有一条是“让奋斗者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才能让愿景和使命变成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之奋斗。具体到个人是什么?每个人也都有自我的期许,我想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成为那样的人?需要抓具体的动作,行为,并不断重复,“学而时习之”,让其成为习惯。比如想减肥,减肥这个事情很大,怎么减?要做的是规划每天怎么少吃,应该做什么运动,应该运动多长时间。做好这些动作,体重自然会减。
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徒务其末,则博而寡要,劳而无功。所以君子凡事只在根本,切要处专用其力。根本既立,则事事物物处之各当,道理自然发生,譬如树木一般。
什么意思:想追求追求远大的目标,首先是要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好。做好这些细节动作,自然就会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