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6岁的余华与妻子潘银春结婚,二人同在一起工作。
那时的余华,很穷很穷,在海盐,他就和妻子居住在狭小的集体宿舍中,在北京也只住在一个只有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陈虹常常有时间就去帮他打扫卫生、做做饭,甚至一度被朋友和同学们误会他们就是一对。
北上学习的经历,让余华的野心已经慢慢滋生出来,但一直在海盐工作的妻子并不能理解余华的抱负,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隔阂也在慢慢的变深。所以夫妻二人要共同进步,而不是一个努力,一个躺平,这样慢慢就不会有共同语言了。
最终,在1991年的8月,二人结束了历时六年的婚姻,潘银春陪伴着余华走过了六年的艰苦岁月,但是,两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同步,终究还是遗憾结尾。
与潘银春离婚后不到半年,余华就娶了陈虹,去北京定居,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
说到这,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虽不太赞同余华的做法,但是我会理解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毕竟写作需要精神世界的输出,并非柴米油盐能写出来的。
爱情没有错,但时间不对。虽然,因为爱情,但是出轨就是出轨。
与陈虹结婚后,他的收入也仅仅是《收获》杂志的400块稿费,和陈虹依然挤在那个只有9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为生计所迫,他不得不连续写了两年的剧本,以此来贴补家用。
即使这样,余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最初的梦想,这时,陈虹看着丈夫如此难受,便安慰他,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第三人称写不下去,那你试一下第一人称呢?或许这样的代入感会更强一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虹的话好像在一瞬间就打开了余华的新世界的大门,对啊,我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来写呢,随后,他将之前已经写了一万余字的稿子全部废弃了,改用第一人称重新进行创作。
这部小说就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连张艺谋都去买版权拍电视剧的《活着》。余华曾动情的说道:如果没有陈虹,就没有《活着》。
张艺谋支付了25000元的巨款,购买《活着》的版权。这笔钱一下子就将余华从困顿中拯救了出来,使他激动不已。
没有意外,拍成电影的《活着》一炮而红,连带小说也在一瞬间成为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自此,余华一战成名!
时间不停流逝,但《活着》的热度却一直稳升不降,截止目前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册,每年还在以300万册的数量增长。这本余华的巅峰之作,不停斩获国内外各类大奖,2018年9月,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巨作。但是不能掩盖他出轨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对方的职业产生滤镜。这是万万不行的。余华所处于的生活环境,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不排除有凑合的婚姻存在。
但是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每一个年轻人应该更多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早早地选择婚姻,结婚之后再碰见心动之人,最后离婚?不可以的,我认为,人生,活着,首先要清楚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糊里糊涂地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