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中度囤积症患者,喜欢囤积很多东西:
囤积的东西诸如商场购物袋,鞋盒,各类笔记本,笔、衣服、书、纸巾、洗涤用品,以及很多将来可能会用到的东西 ( 如挂钩)
电子的就不必说了,电子邮件,照片,视频,收藏的各类文章,信息等,塞满了我的电脑和各类网盘。
很不幸,家人也是囤积症患者,婆婆,老公,孩子,囤积的种类和程度各有不同
所以家里经常就是这样的状态
哪哪都是东西,物满为患,轻易不敢让别人到家里来玩。
东西太多,多大的房间都不够住,六年前为了出生的孩子从大一居改为三居室,好像只精简了那么一阵,很快家里的各处都被塞得满满的。
好像很多东西都有收藏过,但是用时却永远也找不到,最后还是重新购买作罢。
每次去超市,我们是那种能把购物车堆得满满的那一个类型。
买的食物或者蔬菜,经常因为堆在冰箱里忘了吃而过期,只好扔掉,浪费之极。
之所以说自己是中度不是重度,因为自己还有些许清醒的认识,会定期刹车,节制自己购买或者囤积的欲望,还没有到无药可救。
特意百度了解了一下囤积症
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盖尔·斯泰吉蒂在《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中剖析了囤积症这一普遍现象,很多人以为囤积者懒惰或不讲卫生。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
囤积症患者有如下表现:
他们无法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他们知道自己有囤积物品的毛病,但声称自己只是没时间去处理它们。实际情况是,由于他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所以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
是的,这也就是我的表现,以衣服为例,我还有15年前的衣服现在还能找到,而且还依然可以穿(体重15年基本没有大变,上下一直在10斤左右浮动,说出来有些拉仇恨哈),虽然不是衣服的剁手党,但是每年只进不出的速度依然还是让我的衣服堆积如山,而且非常不愿意花时间去面对它们,去决定是否扔掉,又不是破了,不能穿,所以经常幻想着这个场合或者那个场合会穿,这样物品就在不停地积压。
囤积者通常具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囤积者记住的是上次在哪儿看到一件东西。依赖分类体系的人只需要记住某一类东西放在何处。对囤积者来说,当物品很多时找东西就非常困难。
这也是我的问题,我经常在分类上纠结,所以同一类的东西经常会分类在不同的地方,并且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分类的问题
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这个,我想,很多人都有吧,只管买买买,买买买的美妙感受难以抗拒,哪管是否有地方放。
我从去年开启了囤积症的自救之路
1. 我从下面这些导师中汲取营养,思考我的囤积症和治疗之路
近藤麻理惠 《怦然心动人生整理魔法1-3》
山下英子《断舍离》
弗格斯《极简艺术》
舛田光洋《扫除力》
还参加了整理术的微课“袁智楠的人生整理术”
2. 正视自己,面对自己的需求
于我而言,是幼时物质的匮乏,食物,书籍以及衣物的需求无法得到基本的满足,成年后,当自己有了能力,就通过囤积儿时不能实现的物质让自己满足,明白自己的不安出处,对于物品的需求开始变得大为减少。
3 断舍离,怦然心动的整理目的是什么?
实践断舍离,不是整理房间或者收拾房间,也不是走向买买买的反面,变成扔扔扔,而是舍弃自己不需要的,无法带给自己美好感觉的事物,让自己喜欢的和需要的事物充盈着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快乐,简单,幸福。
4 我实践了什么?
衣物断舍离,对2/3的衣物说再见,郑重告别,通过捐赠,朋友赠与,直接放在衣物回收箱的方式处理了大部分,虽然剩下的依然不少,不过我可以在一年后再开启一轮断舍离。断舍离后,将其他剩余的归类放置,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按照书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还有哔哩哔哩上也可以搜到近藤麻理惠的一个个案完整整理视频。
为孩子整理出了他独立的房间,所有学习用品、玩具、书籍等都归类放置,让他为自己的房间做主,同时定期将不适合玩的玩具和书整理送给其他的比较小的小朋友。
将其他的书籍 舍弃了1/5(这个比较难,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和家人的需求)
5 让自己和家人养成随手归类放回原位的习惯
这个习惯依然在学习和建立中,由于目前2/3的东西基本都有明确的位置,所以现在找东西比以前减少了不少时间。
学习知识管理,信息处理,让自己不再被信息垃圾覆盖,整理并收存 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囤积症的自救之路不是一蹴而就,我依然在摸索中,当中反反复复,但是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