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就这样,在一群人演绎的戏剧中,以一个悲剧的方式,结束了。
这篇文章创作于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可能每个看完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对祥林嫂,既哀其不幸,又恨其愚昧吧。然后略一思索,才会发现祥林嫂没有任何退路,正如著名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绞死的。
祥林嫂,在《祝福》中,祥林嫂来自卫家山,并不是鲁镇人。她一生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在丈夫不幸去世后,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工。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
祥林嫂的儿子出世后,她倒也有过一点平稳的时日。但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
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在一个冬天,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可在旧社会她却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而她的死并不能简单怪罪于鲁四老爷或其他人 ,更不是文章中那一句简简单单的“穷死的呗”,整个社会都对她的死负有责任。
婆婆为什么敢将她绑走,强行嫁出去?因为夫权。鲁四老爷为什么嫌弃她而打消掉了她生活的信心,柳妈为什么觉得她再嫁即有罪应该被千人跨万人踩,因为这该死的封建迷信。就连和她一样可怜的鲁家仆人,都看不起她。
每一个人,说闲话的,嘲讽的,过路的,沉默不语的……都是凶手。
而她自己,祥林嫂,难道没反抗过吗?她有!她在被强迫嫁人时出逃甚至强烈反抗,她怀疑鬼神之说,她将好不容易攒下的工钱为自己买门槛,可她这一系列的反抗,不是为了对抗社会,而是为了适应社会。
对世人来说,祥林嫂非一死不可赎罪,对祥林嫂自己来说,非死不可解脱,对本书来说,她非死不足以刺痛愚昧人心。
她竟是非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