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发财、做官是人所愿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贫穷、卑贱是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不去掉。君子去掉仁,还算什么君子?君子在吃饭这种短时间里也不违背仁,匆忙急迫的时候是这样,流离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富”指的是财富,“贵”指的是地位,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违背仁,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不违背仁,走的是正道。“民免而无耻”讲到有人做了坏事因为没被惩罚而幸灾乐祸,并不觉得羞耻。《礼记·中庸》也讲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指的是小人冒险行事求的是利。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有多种不同理解,其一理解为君子去掉仁,怎么去成就名声?一个人有德有才有仁自然被人知晓,其名声名望是众人认可才有的,并不是狭义的指君子就是为了在外有个好名声才求仁,所以这种理解依旧是向外找补,非本心,不够自然。其二理解为君子去掉仁,要那么大名气干什么?这是在说伪君子一味的追求名气,聚光灯下一副君子模样,暗地里毫无君子之德,比如某些网红、流量明星,借着粉丝的追捧行骗钱之事。孔子把这种表面装得像个人的人叫做“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如此理解也不错,从反面佐证君子的不做作。其三理解为君子去掉仁,还算什么君子?直接讲明君子不仁就对不起君子这两个字,我接受这种观点。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也有两种观点,“终食”指的是吃饭,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君子在饭桌上也保持仁。确实如此,有的人一表人才,到了饭桌上,翻菜、不停地转桌子、姿态不雅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还有人平时和善,进了饭店就一副大爷姿态,挑毛病,为难工作人员等等,似乎给了钱就能使唤别人。君子不会有两副面孔,无论何种场合,都能得体大方、有礼,所以这一观点也合乎情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君子即使在吃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吃饭时间短,和客户的一小时见面也不长,而君子是时时刻刻都保持仁,意思虽然和前一种观点相近,但是更自然,毕竟孔子不太可能专门拿吃饭说事。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主流观点很统一,但是我看到南怀瑾先生将“造”解释为创造、作为,“次”解释为就是这个情况,把这句话解释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也要靠仁安然处之。我认为这样拆字不妥当,有些牵强,不符合语境,可以类比成语不可造次,这个成语是在说不要鲁莽,不要匆匆忙忙,并不是不能成功。
圣人难做,即使只是想做一个君子、仁人,所遇到的诱惑也不会少,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需要在点点滴滴中修炼,我很喜欢这段话。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欢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