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bài)1。”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2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
1稊稗(bài):含米的小草。
2履狶:指用脚踩猪的下腿(探猪的肥瘦)。
解:
本章讲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东郭子问道在哪里,预设道在个什么地方。庄子认为他的问题“固不及质”,问题就错了。怎么就错了呢?道,无所不在。可以这么说,你所思所想都有道,你思不到想不到的地方也都有道。给东郭子指道的所在时,庄子列出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等“卑下”的事物;这些事物有个共同点,就是不为人注目。这其实在警示东郭子,只有深入巨细(而不拘泥于一处),才能悟到道的“所在”。“履狶”的道理在于“每下愈况”,只有往下探到底,才知道猪的肥胖。至道、大言也一样。“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全面很重要。
如何全面呢?通过“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心思自在游荡),“相与无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寥已吾志”(寥廓自己的心境)等修养,体悟道的“无所终穷”“不知其所至”“不知其所止”“不知其所终”“不知其所穷”。可以看到,真正的全是不全,是不全之全。
除了“全”之外,体悟道还需要“深入”物本身。“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这里区分了“物物者”和“物际者”。前者物自物,自在自为,不为它然,也不知所以然;既然这样,就无所谓与他物的界限。后者以他物为参照,由他物而规定,必在他物中生成自己。“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物物者”互不关照,哪有什么“际”,但却真正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