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六年前,每每喝醉喝大了就会给我爸打电话,不管晚上几点,所以有段日子22点准时关机,就是防止我叨叨的没完,还是不是偶尔梨花带雨的来几下,原来一直认为是因为生活让自己感到太委屈了,但今天才明白,不是的。
饭后遛弯的时候,看到一个6,7岁的小孩儿跑的欢实的不行,不小心摔了一跤,自己站起来之后看了周围,掸了掸身上的土,若无其事的站起来,试图继续玩耍的时候,在较远的地方看到孩子摔倒的妈妈来到他身边,关切的问:没事吧,没摔痛吧。这一句话不得了,哭的撕心裂肺,前后之间的对比在我看里看的一清二楚,我突然觉得,情绪上之所以有委屈情绪的出现,势必是因为身边还有可以依靠的人,或者认为还可以依靠他们。
而这些年,越发感觉到父母的老去,也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担子越来越大。三五年前还敢“怒发冲冠为红颜”,现如今“含沙射影的说自己都视若无睹”,这种成长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种生活中的无奈,但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自认为已经“成熟“的算是晚的了。
而立之年这个坎一过,时间就跟涡轮增压似的,白驹过隙,彷佛昨儿还在吃年三十的饺子,19年已经过了一半了。20郎当岁总觉得日子真是难熬,30郎当岁觉得还可以,40郎当岁呢,算啦,40都不能用郎当岁这个岁数了。令人庆幸的是,虽然心智上成熟的比较晚,回忆起之前的曾经,却没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情。而今,自诩成熟起来,想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同样羁绊自己的也越来越多,往往权衡之下就会放弃自己的所想,在其他更需要自己地方出现。认识一十几年的老大哥,年逾50,在我看来已经算是很高层的领导了,年薪7位数。有一次他对我说,觉得生活特别累,加班到深夜回家的路上,走累了坐在马路边儿上看着形形色色奔波的人儿,总会忍俊不禁的问自己,活着到底是图什么?
在五台山“禅修”数月,意图开慧,进而明白自己生活到底是图什么。终于有一天,师父说,你下山吧,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外界的清修都不如内心的笃定。你在这个地方不是在开慧,而是在逃避。是啊,逃避。下山的时候我问师父,人活着到底图什么?我以为师父会像一个智者一样对我说一番偈语,没有。他只是轻描淡写的问我,你这些日子做的最多事情是什么?我说吃饭,睡觉。他说,这就是答案。
活着图什么?一日三餐,卧榻一舍。
本想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结尾,但马斯洛明显更偏于理性,但此时此刻通篇文字却是感性满满,那就用一些感性的话来结尾吧。
以此日为节点,之前努力爱过,而后也会如此;
以此日为截点,旧日任性不堪,继而让你们任性无谓;
以此日为接点,往昔精彩连连,而后高潮不断。
来过,爱过,恨过,从没有幡然悔悟,只因活的真实,活得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