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真实还是虚构?杨陪爷爷是不是在这次朝圣路上死去,那个孕妇是不是在这次朝圣路上生了孩子,是不是发生了真实的车祸。我觉得都无关紧要。
张杨导演说是“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导演所表现的,是朝圣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么,我作为一名观众,就是通过《冈仁波齐》这个虚构的故事,感受真实的藏民信仰。
1
《冈仁波齐》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所有的元素都不是空穴来风,死亡、生育、车祸,都曾经在朝圣路上发生,但并不是都在那一刻在那支队伍中发生,导演只是将这些元素都集合在一起。拍摄的过程中,也讲究构图色彩,演员也会有表演,但,克制,不夸张。
还记得这支队伍磕出第一个长头时,手板朝着镜头伸出去,哗啦一声脆响,一个巨大的身躯如行云流水般,朝前面滑出,匍匐在地,然后是两个三个,接着连着滑向地面,用额头亲吻大地。这场面,极度震撼。声音的效果,摄影的效果,场面的设计,全部出来了。
在这里,张杨导演将藏民一次平凡的长头,化成一次惊心动魄的可以撞击到观众心灵的长头。
在看片子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代入自己,那时那景,我会是怎样的处理方式,从而感知到巨大的不同。
遇到有些深的积水,我毫不犹豫地跨过去,水那么深,不可能趴在水里磕头吧,气温很低,穿得也多,衣服打湿了难得洗不说,还可能感冒生病了,在这个地方不磕头,佛祖也会原谅的啊。
这支队伍再一次地震撼了我,一个一个,毫不犹豫地,脱了鞋脱了外套,直接朝着水里趴下去,没有一点胆怯退缩,没有一点犹疑不满,就好像那是平坦的地面。
不用说,影片里还有很多场景让我震惊,原来孕妇也会进入朝圣的队伍,原来生完孩子就可以直接磕头不坐月子的,原来婴儿可以放在拖拉机上喂养,原来撞了车以后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原来他们的日子,不是以天计以月计,而是以事件计。只要能完成朝圣之旅,没有什么他们不能承担。
在他们的生命里,好像没有匆忙、快速、慌张、忐忑一说,好像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生、老、病、死,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有事就停下来,忙完了就接着走,生了孩子就养着,老人死了就葬了。
2
张杨导演说,对拍摄者来说,这也是一次朝圣之旅,对电影的朝圣之旅。
如果说我看这部电影,也算是一次朝圣之旅,那太过了。坐在电影院里,舒适的座椅,高档的音响,巨大的屏幕,美丽的画面,惊人的效果,我充其量只是在试图了解朝圣者而已。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但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有信仰的人我是尊重的,关于信仰那部分也是我比较好奇的,毕竟有那么多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
通过这部影片,了解藏民的信仰,看一部信仰在人世间的真实存在方式,也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以前在青海塔尔寺,看到很多磕长头的藏民。在塔尔寺的两边空地里,长长的一排排的来朝拜的藏民,地上铺着垫子,手上拿着手板,还有念珠,虔诚地磕着长头,额头、胸、膝盖、脚,全部匍匐在地。
都是计划磕十万个长头,洗刷身上的罪恶。十万个长头,对成年人来说,大约需要三个月,对老年人来说,可能需要半年。住在寺庙里吗?不是,他们自带铺盖卷,在外面的村庄里找住宿,或者露宿。早上寺庙开门的时候,就进去磕头。关门的时候,就出来。吃什么?自带干粮。有的还带着幼小的孩子,那孩子就跟在母亲身边,静静地玩着。
我们以好奇的目光打量他们,他们却如安静的莲花,脸上全是虔诚之光,动作里都是一丝不苟,不急不燥。
他们,衣服破旧脏乱,脸上灰尘泥垢,孩子也没有穿一件干净衣服,手上脸上脏乎乎的。导游说,他们的干净,在心里,在灵魂里。
我就那样呆呆地看着他们,被他们的身体打动,被他们的不急不燥打动,被磕十万个长头的决心打动。
有观众看过《冈仁波齐》后说,假的吧,太落后了吧。我倒对这样的观点表示惊讶,也许是你没有真实的见过磕长头的人,所以觉得这些是假的,这些是落后的,当你真正走近他们细听他们,你就会感到不一样的美丽和纯净。
3
张杨导演说,无论是《冈仁波齐》还是《皮绳上的魂》,其实都跟具体的民族和具体的信仰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也可以发生在北京的三环边上,它探讨的问题其实更当下。
有些认同,《冈仁波齐》让我看到藏民的信仰,也让我看到人心中可以有的信仰,关于安静活着的信仰,关于不畏生死的信仰。
之前看过《血战钢锯岭》,那个有信仰的士兵,也深深地打动着我。走过教堂时,听到传出来动人的赞歌,走进去,听牧师传教,也觉得有一种安静的吸引。经过寺庙时,正好有师父在授课,关于人生的得与失,坐下来听一段,接下来走的路好像都可以慢些悠然些。
《冈仁波齐》里面有一处提到,不知为什么现代人都那么追求速度。我也在想,为什么我那么追求速度,如果慢下来会怎样,大概会少做很多事情吧,但也可能会有另外的收获,多做的那些事情,也不知道对我的整个人生来说有用还是无用,而我静下来的时间,看似什么都没有做,也许正是生命的得到。谁知道呢?
朝圣,对于我们的意义,当然会与藏民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张杨导演在探讨什么表达什么呢?各有各的答案吧,我的答案是,不要忘了,随时叩问生命的本质,问自己是否忘了来路忘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