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着理想,谈着金钱和暴富,却鲜少与自己往来。
(一)
人的本质就是孤独,存在于社会里的一个个个体,我们面对面走着,也未曾看到哪个人时刻写满笑容或是充斥着悲伤,却也只是这般擦肩而过。
而对于世界的联系便是从生来的集群转移到一个又一个其他的集群,继而我们不再是独居者,从而变成了群居客。
可就是我们这样的群居客,也是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前有“空巢老人”,如今不仅是“空巢老人”,还有“空巢青年”——独居在城市的青年。
如书里所说,如今是越来越孤独的社会,虽然沟通工具愈来愈多,人的心却越来越远,甚至,远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只是急着把自己丢出去。
“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第一讲探讨的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生命意义,从而讨论情欲孤独。
而这种孤独与寂寞是不同的,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李白的《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独便是自己与这天地间往来,而毫不觉人生乏味。
(二)
昨天朋友问我:“如何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
我戏谑道:“带女朋友一起去学习啊。”
......
诚然我再一次把天聊死了,却也不想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我一直有那么一点点狭隘的想法,总觉得他是怕孤独,才急着像周围的人一样,非得需要一个人的陪伴,才不给自己每一段感情有过喘息的机会。
“要是怕孤独就会感到寂寞,越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越是去触碰人然后放弃,反而错失自己寻寻觅觅的另一半。”
这大概是如今的常态了吧,我们还没足够了解自己就着急摆脱孤独,带着一身伤痕回来的人,再也爱不起任何人,于是出现了《我才二十岁,就害怕再也没有喜欢的人》这类的文章;尝到甜头的人,再也不会习惯一个人,上一个走了,立马会有下一个,还有好几个正在路上;而真正获得幸福的人,就是那0.5+0.5=1的少数。
或许我带着狭隘的看法看朋友仅仅是对他与上一个女朋友分开不到几个月就撩下一个人的做法不敢苟同,而正对立的是,别人也同样会用相类似的事件来看待我。
所谓孤独和集群式的相处,能让我们真正快乐的,是从孤独里见到另一部分真实的自我,并且在集群里得到那另一部分的圆满,愿朋友得到的是他的圆满,而我也得到自己的孤独。
(三)
在学校的图书馆见到这本书时是惊喜的,而内容却是更大的惊喜。读到语言孤独和革命孤独这里,那些缺憾的东西,在作者笔下变成美的符号,而我们看来壮烈的信仰,若没有革命,皆不再是诗。
凡高的一生充满传奇的悲剧性色彩,而恰恰是因为苦难,才成就了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秋瑾若不生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也不会有“一腔热血劝珍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在她那个苦难的时代,也催生出一大批德才兼备敢为人先的革命者。
“幸福不会成就我,痛苦才会”,因为痛苦,人能承受住痛苦,才有许许多多的孤独艺术家、涌起的革命者,留下那些传世的经典,供我们参看思考,经久不息。
而我们正因为经历了痛苦,才会去改变甚至避免相同的痛苦,从而让这个时代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四)
其实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暴力孤独,明明暴力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却依然有人希望用暴力来制服暴力。
若是天生带有暴力因子,在这个和平而鲜有斗争的国度,也会慢慢磨平它的吧。人“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罢,若是在一个温暖又和平的环境久了,人也会找到自己的最佳舒适区,而忘却甚至失去暴力的本能。
或许是自己本身是完完全全抗拒暴力的,哪怕像是好朋友间拍个肩膀拍重了,我也会面露不悦,即使我知道这是对方认为比较小的力度,可肩上的疼痛感告诉我对方并不友好。
我也深究过自己对这方面如此抗拒的原因,让我信服的应该是,我曾经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弟弟,那一巴掌,还重重地打在了我的心里。从此我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对过粗,也对暴力分外抵制。
而作者所谈到的暴力孤独,就像我们谈论着和平、自由,却崇尚暴力血腥的电影,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暴力倾向,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
只是我依然肤浅地认为,只要周围现实中不出现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现象,这个世界就是和平的、是值得我们所向往的。
(五)
思维和伦理的孤独,又是一番讨论。
思维本来就是个体的,你带着什么思想,便做着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格局有多大,也促使你去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伦理上的孤独,举个书中的例子,杨四郎见到母亲之后,忏悔自己十五年来没有尽孝,可是匆匆见过一面,他又着急赶回去,母亲骂他为什么还回去辽邦,他说,如果他不回去,公主就会被斩头,因为她放走了俘虏。可是他还有一个原配,原配打了他一个耳光后,又是一个伦理的纠缠。
到底说是谁的错呢?这连当事人都没资格妄论。
而伦理孤独也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也最不易察觉。它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却很难对抗爱,比如父母的爱,比如子女的爱。
作者给出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不要打开自己的抽屉”,比如写字画画的时候,不希望有人来参与,这是我不想打开的抽屉,同时也尊重别人有几扇不想打开的抽屉,这样双方才会有比较愉快的相处。
(六)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一个人若用情太深感情反而不长久,要是太聪慧思虑过重反而伤害身体。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如同这般,害怕孤独从而逃避落单,用力过猛反而迷失了自己。
过快的生活节奏致使独自思考的时间空间被压榨得所剩无几,又或是忙碌一天面对空落落的房间悲伤不已,明明幸福是那么简单的一日三餐为何自己从来做不到。
而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和尊重孤独。
孤独不是寂寞,它的另一个词叫圆满,这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
尊重这必然的孤独,并且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孤独,这本书恰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需要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