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看到篇头的这个案例,我就赶紧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存在立竿见影。也许是有的,有时候会因为赶进度,而提效减质。看着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氛围尚可,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可下课后单独询问就立见分晓。再回忆自己课堂上明显有操之过急代为包办的行为,于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因而懒得去动了。事实上,我们要允许学生的慢,学生的错,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吸收内化,自主学习的过程。
有一种教学法叫“坏的教学法”
坏的教学法语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中国式的课堂是如此的坏与恶:不给学生留一点念想,直接把难点讲清,把结果说出……慢是一种意志、信心、定力、智慧和策略,是治坏的良药,治恶的利器。要改造中国式课堂,当务之急是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能力。
“坏的教学法”背后有一种代学哲学
真学是身心俱在的学,是以思贯一、以想为主的学,是有点难度的学,是浸润式而非浇灌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是“这个人自己的学”。而以“立竿见影”为典型代表的坏的教学法背后有一种理念总开关,可称为代学哲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以“显学”代替“潜学”,以机械代替人思,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若要真学发生那就需要应用另一种理念——助学哲学,即把问题抛给或还给学生,并予以适量、适度的指导或暗示,使其在心里认真忖度,最终从对问题的茫然、迷思中破茧化蝶般走出,发现、揭示和阐述问题的答案、自己的思想……
在“旷日”的节奏中追求“持久之效
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却非常重要。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之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儿童心智的重要成长期也在人生头15年,我们要秉持“三分教,七分等”的心态,陪护他们好好地长根,到那时,“看不见的,看见了”,它何止是花繁果硕,更是无可限量的生命力,冯老师称之为“(人生)续航力”。立竿见影需要光源,而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