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设计学 知识卡片39
听古典老师的第1课,然后对标自己的写卡经历和过往写文的体验,从6个粘性分析文章的特点,满分10分,以此进行打分分析。
1、简单
简单或者是称之为简洁。大部分的文章是用语音转换成文字的形式,有许多口水的文字,没有精心修改。
能做到没有明显的字词句错误,不够精简,自评5分。
2、意外
构思中是凭借直觉,或者简单的概念链接成文,没有经过足够精心策划,停留在先写出来,完成任务再说,也谈及不上有作品的意识。自评3分。
原因有思想上的懒惰,还有时间和动机管理不当,工作和个人成长学习任务安排太多,时间不多。其实正是因为如此,自己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完成任务,凑字数,没有深度挖掘及内容和结构的修整。
后期可以刻意练习,头天找到写卡的点,搜集酝酿,第二天写出来,给予相对较多的时间成文。
如果自己就很随意的对待自己的文章,自己写了就不看,别人也不会注意。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越珍惜它,你越在意这篇文章在他人心目中是怎样的。
3、具体
其他关乎个人的体验,这里边大多数能够。三年自己的体验或者身边的案例。
可是有体验用案例能否打动人,这就涉及到如何讲述你的体验,引起他人的共鸣。
项雯战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具体且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
女儿今年6年级了,各门学科都不错,除了数学。我和孩子爸爸其实有点困惑,就是我们的数学都很棒,女儿怎么在数学上就那么不开窍、那么难呢?
有一天我辅导孩子的数学,题目是“和倍差倍”,说实话我完全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学过了。哈哈~然后就自动化用方程式帮她解决,给她讲的时候她是非常懵的,然后我有些着急,特别不能理解我讲的她怎么就听不懂……
后来老师看到家长们的辅导,回复说“爸爸妈妈们几乎用了方程式,不是咱们孩子们现在学习的内容,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晚上女儿带老师的范例回家,我看了发现自己真的一点都不懂,于是那一刻,我突然转变了,我开始好奇,我发现自己也变得谦卑下来,我上网查什么叫和倍?什么叫差倍?然后和女儿一起一遍遍的听网上老师的讲解,然后一遍遍的读题,做她的作业……
那个过程特别专注和投入,我感觉到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是伙伴,此刻想起来也非常的感动。
后来反思自己辅导的过程,加上周末女儿学校关于6年级孩子的专题讲座都带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的潜意识默认为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我们是一样的,所以讲东西的时候孩子不懂,就会着急,但真实的情况是,我42岁了,经历了太多,我的思维、逻辑、看待事物的方式、认知模式没有一点是可以和12岁孩子比较的地方。
唯有放下自己已知的部分,带着好奇、开放的心,才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心,理解对方。
突然更深的理解了——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被其所限制。
4、可信
同样一个案例,不同人写的卡给人的感受不一样。
为什么别人被加精,比如说写知识诅咒很多人也都想到了家庭教育和职场沟通等。精华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且有可行的操作行动,有理有据,让人忍不住赞叹。
https://t.zsxq.com/33BAybe
哇!三个转换方式破除知识诅咒和四个教授方式分析的太棒了!这不正是近期因疫情的缘故,父母们面对孩子们的困扰所在嘛,分享的太棒了!像及时雨一样![强][强][强]
5、情感
同样是知识诅咒,常见的场景和每个人相关,有个人体验,且具体可信,容易卷入读者的情感,看了之后忍不住说,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呀,真好。尤其是里面有比较好的行动步骤,非常值得拿过来借鉴。
6、故事
https://t.zsxq.com/FYnujQb双手是控制方向盘的,而下肢才是控制油门的,我相信一定没人见过谁想把车开快一点却在拼命拧方向盘的吧?
小天教练在认真地教学员三个场景
从简单到复杂
因此为了破解zu咒,我现在训练时会将打击训练拆分成6到8站,每一站大概6-8分钟。每一站都会设定一个特定训练内容,目的只有一个“简单,专注”。这一站就练习手,下一站就练习腿,最后一站练习如何将前面所有内容融合起来。
利用已有的认知,再加一点
如何才能让球员去理解这一点?我会先给他们看奥运会中射箭比赛的视频,所有的射箭选手都会先将弓拉满,并且只有在后手保持稳定后才会放箭。我会用拉满弓才能射准箭这个已有认知,去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们挥棒的时候后手也必须要保持安静。
特别是在球员忘记刻意练习的时候,我会提醒他们,弓拉满了吗?当他们想起拉弓的姿势,也会开始同步注意双手的姿势。
3运用类比,学会新概念。
在说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最喜欢运用的类比是我会把挥棒动作比喻成开车。双手是控制方向盘的,而下肢才是控制油门的,我相信一定没人见过谁想把车开快一点却在拼命拧方向盘的吧?
重复,重复,再重复。
看完这个故事,我自己是觉得非常受用的。当我讲完一个打击技术要领后,我也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球员提问,甚至我还会让球员以教练的角度去看他队友打击训练。“根据我们刚说的技术要领,他刚刚的动作你会给他打几分?如果要再提高1分的话,他还需要做些什么?”当球员从自己的嘴里重复出来,还能够指导别人时,我才会确认他真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