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星巴克优雅诡异的l绿色壬塞海妖肃然起敬,走到她脚下,不觉深深一揖。
这家卖着甜品和糖水的快餐店, 曾无数次被我各种鄙视,这一次,却心生敬畏。
放眼望去,我看见麦当劳,想到有KFC;看到苹果,想到三星;看到宝洁,想到联合利华;看到百度,想到有BAT……
而星巴克呢?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可堪竞争的对手,甚至没有在数量级上接近的对手。
截至2014年,星巴克在64个国家拥有23000多家门店,这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咖啡帝国。
有说法说星巴克的门店叫做“对面街”门店,以表示星巴克的无处不在。
星巴克遍地开花的胜景本就令人瞠目,而这所有的门店全部由星巴克自行经营而非加盟……
不讳言,虽然星巴克打着精品咖啡的名号,其咖啡本身确实非常一般,全自动机一蹴而就,兑上各种糖浆奶油再把咖啡味道盖住……我也不知道这杯是什么东西了……更不用说其他一些本就不是咖啡的东西。
然而,便是如此也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星巴克的狂热,每到午后,或是周末,便是如此之多的星巴克门店,也都还是人满为患。
人们一边抱怨着星巴克的昂贵,一边却不住紧跟其后,是单纯的虚荣与好奇?亦或是all what starbucked?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
也有说法说“第三空间”并不是星巴克的原创,不过对我来说这也并不重要。
除了工作和家庭,人们需要一个第三空间,为自己的精神,谋求一点欢愉。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忧虑基本的生存保障了。
但于此同时,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却并未减少。
人们挣得钱越来越多,而获取的幸福感却不成正比,于是多出来的可支配的资金,便可能偏向用于购买可以获取幸福感的商品。
比如,一杯味道不错且价值不菲的咖啡。
让人们在疲惫工作之后,给予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让人觉得,自己耗尽全力是可以带来有意义的回报的。
星巴克的归属感
星巴克提供商品,在质素、价格方面都相对稳定,门店的风格也大同小异。
星巴克很少为本地化做太多的改变,因为他们卖的就是星巴克。
这样的星巴克,在优质现磨咖啡尚未流行起来之前,为世界大面积提供了质量优良的咖啡体验。
然而,突然发现美好的产品质量是基础,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用户体验还有给了人们归属感。
这样的归属感,让我们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有一种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感觉。
也许我是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畏手畏脚,或是在某个机场焦躁地等待延时的航班,亦或是在某些旅游景点应对各类托儿和黑导游感到疲乏。
不论在哪,只要看到那个我熟悉的壬塞海妖,我便知道,这里有我熟悉的沙发,我能用我心目中的价格,买到一杯还算不错的咖啡。
这样的归属感,星巴克通过用它牛气的资金实力把门店开得到处都是来实现。
而它的资金实力,最初确实源于他们舒尔茨牛气地到处拉投资。
星巴克地产
无处不在的星巴克有时候甚至让人感到恐惧,只要是他进军的城市,你会发现渐渐地,星巴克已随处可见。
其他的咖啡店在门店的数量级上完全不能跟星巴克相提并论,早在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做好一杯咖啡的时候,星巴克已经在做房地产了。
星巴克总是在一个城市,选定他们的核心门店,再以此门店为中心,迅速布满星状分布的门店集群。
为了拿下目标区域的最佳门店,星巴克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甚至采取各种极端的手法。
克拉克的书中有提到星巴克对于想要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门店那霸气而蛮横的态度:
”如果我出钱挤不走你,那我就榨干你,如果你不把门店卖给我,那我们就在你周围开满星巴克。"
星巴克的尊严
星巴克有着它的尊严理念,让人甚至愿意配合他,以他为荣。
据我所知,星巴克从不进行低价促销之类的活动,他们的商品,从饮品到咖啡豆、陶瓷杯都有着不菲的价位。
此外,星巴克的门店风格,全球统一化,虽说在部分景点略有调整,但始终都保持着星巴克的风格,人们所要的原汁原味的星巴克的风格。
人们手持着白底绿标的纸杯,在大街小巷行走,宛如这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没有人会觉得纸杯蜡层影响健康,也不会有人觉得一边走一边和东西略微缺乏气质。
不论是穿着嘻哈牛仔裤的学生,还是提着限量版LV包包的贵妇,大家都在同一流水线等候一杯香浓的咖啡。
人们愿意改变对咖啡的认知,愿意改变细微的生活习性。
因为星巴克卖着全球最流行的咖啡,因为星巴克浓厚的美国风情,
手持一个星巴克的纸杯,让人感到自己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
我们似乎变得和过去不一样了,变得更懂咖啡,更懂时尚,更懂生活。
Starbucks is as starbuc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