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疯狂迷上了这部剧,继《欢乐颂》之后,它是又一部良心国产剧。因为它直逼教育现实,还深刻揭露出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所以有人评价这部剧为“真实的切肤之痛”。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是因为它的“真实”,剧里所体现出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我们过去的生活。
方朵朵是一个成绩中等,喜爱写作的女生,她爸爸是一个风趣幽默,主张给孩子宽松式管理的眼科医生,而她妈妈是一个严厉认真,对待朵朵的学习丝毫不肯松懈的女强人。
张小宇是一个豪爽讲义气,并且从小就在姥姥姥爷溺爱中长大的的富二代,妈妈早年去世,爸爸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后妈。小宇生性善良,学习成绩不好,因为跟后妈相处不好又渐生叛逆。
琴琴则出生于很普通的工薪家庭,爸爸是名出租车司机,妈妈是社区医院大夫。琴琴妈生性好强,立志要将琴琴送出国,但琴琴爸则主张将女儿留在国内读书,因此两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总之,这三个家庭,能代表大多数的家庭状况,同时也代表了每个家庭对于下一代教育的忧虑。《小别离》这部剧不仅折射出现代教育的倾向,也真实反映出处于青春期孩子们的状态特点。
因为《小别离》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当前的教育和家庭现状,所以它自从开播后热度就一直飙升,以至于让我在三天连追30集。
【一】学生时代,唯有分数才是命根
学生时代一直流行着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成绩好了,老师全班表扬,家长眉开眼笑,还能够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但一旦考不好,孩子则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还意味着前途堪忧。
虽说后来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也并没有完全改变多年“填鸭式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朵朵在中考之际,因为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所以患上了“考试焦虑症”,所以朵朵爸妈才不得不决定将她送出国去读高中,以求一个宽松的成长方式。
暂且不说去国外读书到底好不好,但国内某些学校对于分数和升学率的渴望,很有可能会剥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权利,给他们的童年留下阴影,甚至给今后的一生都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真到那时,孩子的这一辈子才是真的毁了。
面对孩子的压力,中国很多家庭会陷入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平衡升学压力和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孩子和家长都在教育的体制压力和情感的不断诉求中徘徊挣扎。
【二】中产阶级家庭仍然在焦虑中活着
我们都出生于普通家庭中,既没有身价过亿的财产,也不至于一穷二白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在这样的普通家庭之中也一直饱尝着焦虑的滋味。
朵朵学习成绩中等,拼死努力也许能考个重点高中,可一旦发挥失常就只能去普高或者职高就读;
琴琴学习成绩优异,但重点高中的好苗子太多了,琴琴妈担心即使上了重点高中也不一定能够拼得过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孩子们;
而小宇家境倒是殷实,说出国也是分分钟的事儿,但他到底愿不愿意出国,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的竞争激烈到超乎我们的想象,中产阶级家庭是最能感同身受的。
有时候我们也不怕缺钱,缺钱可以拼命挣钱,但就怕在这个社会中那些有钱的人可以随意凌驾于规则之上。没钱的拼不过有钱的,有钱的又拼不过格外有钱的,最糟糕的就是那些处于没钱和有钱之间的中产阶级家庭。
毕竟,缺钱的可以认命,有钱的又可以翻雨覆雨,而在中间游走的那些家庭确实有点尴尬。
【三】父母总把未完成的梦,强加到下一代身上
生活里,我们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孩子啊,你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啊。”
剧中的琴琴妈为了把琴琴送出国去,真没少费工夫。先是张罗着卖房子凑钱,后来又琢磨让琴琴去给小宇当陪读送出国,最后又打算把琴琴过继给自己的亲生姐姐,就为了拿到美国国籍,去美国公立学校上学。
都说父母不容易,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活的也很艰辛。他们的心里一边装着自己的梦想,一边还要怀揣着完成父母梦想的使命,看似是一个人,头上却顶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梦想,这对于他们来说,压力真的太大了,当人们都在过度关注孩子似锦前程的时候,却忽视了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
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所以免不了用自己的硬性条件去要求下一代。优秀的定义有许多种,不一定非得是腰缠万贯,功成名就才算没有白白虚度这一生。谁说,平凡快乐就不伟大呢。
剧中,朵朵爷爷念了一首诗,分分钟就戳中我了。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旁人身上的时候,那这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仅仅就在于帮助别人去延续自己的价值,即使最后这个价值真的实现了,它也与自己无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四】兴趣和学习总是不能兼得
剧中的方朵朵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女生,它创作的小说《青春我最狂》在网络上有超高的人气,并且还拥有八万的粉丝量。但朵朵的妈妈要求她为了中考暂时放弃小说的更新,这让朵朵为此沮丧不已。
在读书时代,我们每天要做很多梦,比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关于自己的未来,我们都偷偷的做过各种各样的规划,但我们最后还是得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从自己构想的蓝图中走出,回到书山和题海里。
我从初中开始就对写作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了,每次在写作的时候总感觉自己有说不完的话。
但因为那时课业过于紧张,我只能每天利用闲暇时间偷偷在白纸上写一点,然后在被允许玩电脑的时候誊到自己的博客上。
那时候的感觉就好像是,即使我不能在生活中完全做自己,但是在写作的时候我可以。所以我格外珍惜每一次直抒胸臆的机会。
我总觉得,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并且将自己的观点输出分享给那些愿意听你表达的人,是这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五】青春期的叛逆,难过的不只有自己
细想想,我们有很多和父母产生分歧和矛盾的时候,我们会大喊父母不懂我们,会哭诉自己的委屈,会觉得全世界都不懂我们的苦衷。
但我们往往会忽视,争吵的背后,更加无助的可能是父母。
那一瞬间爆发的呐喊都是真实的发泄,但回头想想,那些不经过大脑的口不择言对于父母来说却是最不能接受的一种痛苦。
但父母在大多时候,只能相互安慰,互相支撑着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
高中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的叛逆期,上课不好好学习,拿着手机跟同学发短信,当父母把一长串的话费单甩给我的时候,我傻眼了。后来,父母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然后丢给我一句,“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就关上了房门。
十五分钟后,爸爸叫我吃饭,因为生气嗓子都哑了。
突然之间,我后悔极了,既生气自己的不用功又埋怨自己刚才的口不择言,当初气急败坏为自己找的理由在瞬间都成了借口。
就像剧中这一幕,即使父母和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无助痛哭的父母,而这一切,也只有在所有孩子长大后才能体会到。
【六】分别是为了团聚,它也构成了生命的完整性
《奇葩说》中有一期是关于死亡的辩论。高晓松说的那段话在朋友圈中刷屏: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被你影响。
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很少谈及分别,甚至当说到死亡的时候还要跺三下脚,再摸摸木头才觉得是去了晦气。
所以我们对于分别从来都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我们害怕别离,害怕从前跟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家人离开自己。
在这部剧中,朵朵妈妈和琴琴爸爸对于孩子出国的事情在最开始根本无法接受,他们希望的是孩子永远待在自己身边,即使将来读了大学甚至找了工作也不能离开北京。
其实我也一样,对于一个希望事事求圆满的人来说,我总是希望生活中时时上演相遇,那些分别的戏码能少就少一点。
比如我,每次放假回家兴致极其高涨,但一到开学的时候,我就总是闷闷不乐。因为还是无法接受独自一人在外的生活,习惯了被庇护,习惯了自己想吃什么只要一句话父母就立刻去厨房忙活着,所以总是不习惯单枪匹马的去面对世界上的尔虞我诈。
但想想,人生,好像总是要别离的。我们听不得“父母不会陪在你身边一辈子”这种话,但好像这似乎是一个迟早会发生的事实。
所以,《小别离》让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提前体验了别离,正因为这部剧真实还原了分别时候的不舍与纠结,所以才提醒我们珍惜相聚时光,为了以后不会后悔。
真的希望,这部剧能成为一个表达和展示的窗口,能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和理解,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在拥有的时候就好好珍惜的重要意义。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麻烦你动动手指点个赞可以吗。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感谢有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