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事情的集合,于是会觉得生活杂乱无章甚至是焦头烂额,然后觉得忙忙碌碌的自己肩负着许多无形的压力,原来自己在生活面前是这么不堪一击,很多原先对生活的设想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关于生存,关于生活永远是一个进行时一个主题,无所不在。不久前的家庭聚会,看着我们这一辈子的兄弟姐妹都先后成家立室、生儿育女了,老一辈也慢慢老去,小一辈也慢慢长大,我忽然有很多感触。于是,姐姐发出了这样子的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啊,儿子转眼就上初中了,小女儿也开始学会走路了。”我附和着:“真好,姐姐都已经完成了人生的很多大事情了,而我还没有毕业!”却不料这样子的调侃却打开了姐姐内心的烦心事:生活不易,需要各种经历应对工作上的、生活中的事情,于是会觉得没有那么多精力照顾刚满两岁的小女孩,在犹豫着要不要把小女儿放在老家里,让老人帮忙分担一下。
类似姐姐的这种困惑,我一点都不惊讶,相反已经习以为常。身边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把小孩子放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而事实上,我就有这样子的经历。从七岁开始,我就莫名被扣上留守儿童的称号,就像候鸟只有寒暑假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而这种留守生活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延续到了我的大学生活。我不知道这样子的经历是否有益于我以后的人生,但我确实打从内心不喜欢这种经历,它似乎让我失去了某种我一直想抓住的东西,变成了我的一种遗憾。
“如果是我自己的话,即使生活再焦头烂额,我也会把孩子带在身边,我并不觉得赚钱比见证孩子的成长来得更重要!”我默默抛下这样子的话语,然后瞥了一眼我的爸妈,他们清楚地听见了我的这番话,眼里满是愧疚。姐姐似乎不太明白,却问我:“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你觉得怎么样呢?”
感性的我,泪点很低,当涉及到家庭或家人的话题,眼里就会有泪水在打转。说实在,我该感谢这段留守经历让我比常人更早地学会独立、学会照顾自己,因为留守的原因我在十一岁那一年就进入寄宿学校读书,这就让我过早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各种与人相处之道。当其他人还在为不适应初中的寄宿生活痛苦的时候,我早已经习惯了离开家人了。于是,我会变得独立,或者要强。所有的事情能自己解决的,绝对不会去麻烦别人,要强得令人发指,于是有人会说我倔强如牛,我只是在一种只有靠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这无谓的伪装而已。我也会偷偷地哭泣,因为孤独或者无助,但也只会在黑夜里默默盖上被子哭泣而已,第二天起床,我依然还是那个别人眼中活泼开朗的倔强者。
朋友对我的评价是:开朗乐观的没心没肺的大女孩。而我父母对我的评价是:内向害羞的文静女。对于这样子的评价,其实并不矛盾,所有的性格都构成了现在的我。由于一直过着的都是集体生活,我会尽量交朋友,打打闹闹就是我和朋友的相处之道,在其中我总是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于是才会有对我开朗乐观的评价。而回到家里,我把我所有在集体生活里没有表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而这一面的见证者就是我的父母。这样子的两面性格构成我如今的性格,我会觉得这是留守经历带给我的,我不能去评价这是好是坏,毕竟都是一种经历。可是我并没有因为留守的原因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有隔阂,在我内心一直有一种声音就是:我害怕!这种我害怕的声音,伴随着我的成长,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我的一切行为仿佛就没有掩护,于是我会变得畏畏缩缩,这就是让我失去了所谓的自信,这大概是我最遗憾的一点,也是所有留守儿童的诟病吧!
对于姐姐的提问,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淡淡地说:“好的坏的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见证你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的瞬间,让她感受你最真实的爱!”
关于这种孩子的照顾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从我们家族年轻的一辈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自信和开朗,他们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被父母记录着,这就是所谓的陪伴吧!
庆幸地是几天后,在姐姐的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话: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我想见证女孩成长的每一个变化瞬间。这句话竟然莫名带给我很大的感动,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他们需要的不是有多少玩具、多少漂亮的衣服,而是真真切切以及实实在在的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