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现在,我们来回答诘问8。
觉者应该能够指出如下经文在同时谈论名相的超越和我执的破除:
1.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 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一些果位。但实际上,即便证入这些小乘果位,都不能执著于这些名相,都要把这些名相空掉。但谁在执著于这些果位呢?当然是那个[我]了,所以空掉这些果位名相,其实就在破除那个[我执]。
2.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如果觉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已成佛。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当然得了。不然他怎么会成佛呢?但他自己不能这样宣称,他不能住于这个名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呢?就是法。上面这段经文,除了谈论到了名相的超越以及我执的破除,还开始谈论到法执的破除。
其实,在道家的经典里面,也有真正的名相的超越和我执的破除。
线索1:道家《清静经》有如下文字: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这段话谈到了[空],也谈到了[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但为什么实无所得还叫得道呢?是为了化众生才取的一个名字。
道家的《清静经》是道家经典里面少数的可以接近于《金刚经》空性境界的经典。也就是说,如果道家人士真的领悟了道家的这些经典,也是可以成为觉者的。但道家这类经典毕竟还是太少了。
前面我们由[我执]的破除,谈论到了[法执]的破除。注意,法执的破除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觉醒之后,继而进入空性之后,破除我执,自我消亡后,还有一个法身存在。其实这是不究竟的,这个法和法身,也是一个执着,也必须完全破除,完全空掉。
(不过,这里要注意,在唯识论如《摄大乘论》里面,有法身,报身(应身)和化身之说。法身也即佛性。以后我在谈论唯识的时候会再谈到法身。但在谈论般若空性时,法身这个执着也是要空掉的。)
现在我提出诘问9:在金刚经里,还有哪些经文提到法执的破除?
谜底下文揭晓。
2018/8/30,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