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北宋名家黄庭坚这样面对读书,我的理解,读书一断,一个人则会缺乏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办法,人没有思想,则不会沉稳面对身边人和事,显得焦虑和急躁,与人交流时则因语言匮乏,缺少逻辑和深度思考,显得平淡无味,无法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降低沟通的质量。
前日与友共进晚餐,把酒言书,谈到读书这个话题,扯得很远很乱,企业文化,消费习惯,读书方法及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人困境,无一幸免…
尤其说到各自的读书偏好,我倒是觉得有几点值得交换意见。
关于读什么书。现在书很多,五花八门,专著或杂谈,鸡汤或纪实,现代或历史…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因为境遇的不同,有一定的精神需求,而能够满足你需求和目标的书籍就是你要的,无所谓大咖或小众,只要你关注和欣赏,觉得拿来一读,能解决你一些困惑,填补你精神需求上的空白格,那就去去吧,别在乎该书是谁所写,又是否在某推荐书单上…
关于怎么读书。有的人读书速度奇快,可能有一目十行的神功在,一天甚至半天就是完成三五百页以上的阅读,一个月二三十本书。有的人读书速度显得很稳,细细读,反复读,一遍看完不过瘾,再来一遍,一章看完再回头去翻,我就是这样。前者江湖人称“泛读”,后者被人称为“精读”。
关于读书之用。倒是很能体会并特别欣赏“朗读者”董姐的一个观点——无论自己怎么读书,读多少书,哪怕当下看似无用,但相信总有一天在某个场合或时刻可以拿来一用。我非常赞同,我并不赞同读书功利,而是蓄力。当知识的积累,深度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如其来的顿悟共同存在,到了一个量,自然就化为人的心智,人的修养,人的思维,人的语言,人的无法探底的能力。这种蓄力的过程其实很奇妙,你不知道哪天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就什么话题就会需要你的观点和思考,他来自哪里?来自不经意间的阅读和长期的思索。
最近喜欢读社会学,我并不觉得他很枯燥,反而觉得很生动,很真实,很接近所处的时代。可能通过阅读,更加丰富自己的视野,激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深度挖掘,体会其中的趋势和变量,更好地解释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不读书,也许我就是杯中一滴水,读书可能就融入一片海。
床头的书越堆越高,文字就像一匹汗血宝马,带我云游四方,走进一个个作者的内心世界。尤其喜欢刚入手的新书,那种扑鼻而来的纸墨香味,别具一格,喜欢这夹杂在纸与字间的味道。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思考成为一种生活。
不知不觉,又是千字小文,留给后日私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