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
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的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
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
广播、舞台和电视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两年前,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过这本薄薄的书,只是书的封面已经破损了,想来,之前它已有了许多读者。我匆匆翻了翻,竟是一封封书信,便搁置一旁。
恰逢几天前,我在微信讲书上,听上官文露读书会,讲的就是这本书,那一刻,记忆的阀门突然被打开,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后来,我满心欢喜的找到这本书,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了老朋友一样的喜悦,细细读完后,又耐不住性子,去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时隔百年,旧书店已不复存在,但我们要相信,这份情会永远长存。
电影不同于生活,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海莲与弗兰克从未见面,彼此间通信二十载,最终以弗兰克身故画上了句号。
收到弗兰克大女儿的信时,已是一个星期后了,海莲才匆匆赶到英国,讽刺的是,书店已变成酒吧。二十年的约定终于落下帷幕。
从此,人们坚信,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全世界因为书而结缘的善男信女们,都会去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架84号朝圣,这是一个信仰,亦是一种文化的信服。
想想,在大洋彼岸有个同你一般的人,能陪你唠唠叨叨,说词谈心,是多么幸福的事呀!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概就是这样吧。
有人说,这本书不是讲的爱情,他们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友情。如果你要是这么想,我也能理解,因为除了最后弗兰克妻子在信中写道的话,其他的我们无从得知,“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毕竟除此之外,所有的解读都是后人的思想。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