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搬运工】
程翔老师说:课堂允许不完美,但是不允许不真实。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出现思维困顿很正常。正因困顿,才能暴露问题;也只有真实地、完全地暴露问题,老师才能相机点拨,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课堂,一定要抛开资料,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拐杖”去思考问题,让问题在思考中从模糊到清晰。
课堂,切莫被辅导资料绑架;学生,切莫去当“搬运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潜入文本,静心阅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教参、教辅上没有的内容;从文章的空白处,读出作者要表达的内涵;不仅要看懂文字承载着什么,还要明白文字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只有当“思考”代替了“搬运”,我们的课堂才能生长出自己的灵魂。
文字是有灵魂的,但唤醒它,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空白处流淌的内容,聆听到文字发出的声音。
*教师和学生都迷信教参和参考书时,只是充当了搬运工、记忆达人的角色,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育人,在于细节;意识,需要培养。
*在我们教育学生要节约的时候,却在某些教学环节铺张浪费(如,听写几个字,就让学生撕一张纸,学生的纸质作品撕下来就塞垃圾桶里。)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浑身的毛孔都在张开着,吸收着从老师那里流淌过来的一点一滴,他看到了什么,就可能不自觉的吸收什么。所以,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谨言慎行,因为孩子的眼睛就是摄像机,我们的言行,无论好坏,都将被他们拍摄去。
【研读能力】
在《致语文教师》的《教材研读的创新》一文中,余老师这样说:“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
教师,必须历练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历练呢?郑桂华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和策略》一书中这样说:教师第一次接触一篇课文,最好是独立地完成阅读。这个步骤叫作自然状态的阅读。何谓自然状态的阅读呢?就是教师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完成对课文的阅读。自然状态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体验,避免被他人意见“先入为主”。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教读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先把一切统统放开,完全以一名读者、欣赏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沉浸到文章里去。
完成自然状态的阅读以后,接下来是以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重新审视课文,发现和确立教学的价值点。
*提高自我研读文本能力的路径:独立研读-自我体验-发现、确立价值点-自主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