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0 刘随洲
这本是我打算补上的绘本,也是凯迪克大奖的作品,今天找到的时候网上找不到全的绘本。
但是从隐约的画风和网上的说明中得知,它是一本描写异想天开的思想世界的书,我超级想知道,后面附上我看的文章。改天补上,更新。
一本普通的书,读完以后就像流星在心中一闪而过,再也不出现了。 一本好书,读完以后,会象太阳和月亮那样永远伴随着你,有时给你喷发的热量,有时给你温柔的抚慰,还有让想象力无限徜徉的空间。《莎莎的月光》是一本好书。
读完它之后,在被它如影随形追踪的数天里,三个故事先后地从书中脱显出了它们的形状。 每个都很棒。
它讲的第一个故事是成长的故事。
书的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住在海边小鱼村的莎莎是一个爱撒谎的小孩。莎莎胡编说自己家有一只可爱的袋鼠宝宝,有一头凶猛的狮子, 有一条美人鱼是她的妈妈, 还说自己那只总是懒洋洋的名字叫班的老猫会说话。莎莎的这些瞎话几乎没有人相信,除了她的一个富有的邻居小男孩托玛斯。 托玛斯尤其对莎莎的袋鼠宝宝感兴趣,每天早上都定点不误地来敲门,要求看袋鼠宝宝。莎莎就只好不断编瞎话,说袋鼠宝宝去这去那了,托玛斯就被骗到四处去找。
有次,莎莎的爸爸全天出海打鱼,托玛斯又被莎莎指使去了一个地方找袋鼠宝宝。这次出了大事,托玛斯和班差点丢了性命。 得知实情的莎莎爸爸坚持莎莎这次要学到教训,想清楚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假的。经过一番思索,莎莎决定以后再也不瞎编了,还用一种独特真诚的方式去向托玛斯道歉。
撒谎何尝不是让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很纠结的问题?孩子们有时撒谎是为了逃脱惩罚,有时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而有的时候是太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 是什么谎都不能撒,还是有些谎能撒?那又是什么样的谎可以撒,什么样的谎不可以撒?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的发现告诉我们,这个标准因家庭和文化而异。但是,专家和美国家长一般都较容忍甚至鼓励孩子和大人分享他们的想象的世界。一个四岁的独生女曾连续数月想象出自己有无数的姐妹,天天在家和她玩这玩那。 女孩的妈妈也会每天向她打听那些“姐妹们”的动向。 但是,不管纯粹的撒谎还是充满创造性的想象,社会的接受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对别人造成人身伤害。这个道理,《莎莎的月光》向大人小孩都讲得清清楚楚。
莎莎的爸爸如何处理莎莎的说瞎话问题特别值得借鉴。他虽然是个辛苦打鱼的单亲父亲, 但他关注莎莎的言行,了解她的性格,包括说瞎话的行为。但他不是每天在她耳边唠叨告诫,而是准确抓住时机,言简意赅说清道理,并坚持孩子改正。 比如,他是在要离家一整天出海打鱼前严肃叮嘱莎莎不要说瞎话惹麻烦。当他打鱼回家一听说托玛斯和班遇到了大麻烦,先不是去浪费时间刨根问底,而是二话不说去救人。之后在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时耐心倾听,得知了底细不是气急败坏、横加指责,而是给孩子一个思维的框架后让她自己去想清楚。他理智,耐心,坚持孩子做正确的事情,但是相信孩子的思考力,给她空间去想,去感受后悔、
迷茫、痛苦的感情。因为这样,故事最后,当莎莎去找托玛斯道歉时,她是真正想通了,而不是惧于爸爸的威吓而虚伪地表现。这是孩子真正的成长。
这本书讲的第二个故事是生命力和道德感的故事。
莎莎这个小女孩,住在海边小渔村孤零零的小屋里。窗子有裂缝,门前铺着一块破旧的地毯。妈妈死了,爸爸是个渔夫,常常外出很久去捕鱼,身边也没有亲戚能帮忙照顾一下孩子。莎莎小小年纪要自己整理床铺、扫地、洗碗。 家里只有一只懒洋洋的老猫和她做伴。这对于充满活力、需要人关注的孩子,是一种多么难熬的生活?
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让她利用想象力这个武器来强化自己的生活。百兽之王的狮子是多么凶猛,有它在身边还怕什么?袋鼠宝宝是多么稚嫩又娟秀,让人看一眼心都快乐地溶化了。妈妈何曾死去?她是美丽温柔的美人鱼,天天伴随在莎莎身边。没有人和自己说话不是?那就想象老猫班会说话好了。没马没车哪儿都去不了不是?门口那个破地毯只要需要就会变成威风凛凛的战车带莎莎四处驰骋。
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完善而美丽。这个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对莎莎来说都是何等重要!当别人能和她分享这个世界时,它就更加真实,更加让莎莎慰藉。但是,独享这个世界也让莎莎无限满足。
大人的不相信也许让莎莎失望,但托玛斯的盲信又让莎莎纠结。 每次托玛斯出现在门口要求见袋鼠宝宝,莎莎的头脑就被强迫从想象的世界拉到了现实。她会因之多么惧怕托玛斯的到来。当她最后一次指使托玛斯去了海边一个危险的地方,莎莎这个每天在海边看潮的孩子应该会知道严重的后果。她是否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这个每天要定点提醒她面对现实的孩子?
但托玛斯迈向危险的过程一旦启动,莎莎的心灵没有片刻的安宁。在痛苦和悔恨中,她意识到了别的生灵是比自己的想象世界更宝贵的东西。当这个孤独的孩子躺在床上,把自己心爱的东西 – 那和自己玩耍的袋鼠宝宝、那保护自己的凶猛狮子、那关心自己的美人鱼妈妈一样样摒弃的时候,这般勇气催人泪下。当她又说决定保留着那辆战车时,机智、幽默又让人忍俊不禁。这也说明了她从来不是胡乱想,而是一直有目的地把握着自己的想象世界,在这一刻,她更加强了这种能力。
当故事最后莎莎意外地得到一个小动物后,她马上把它想象成一个袋鼠宝宝,第一句话就是“托玛斯终于可以看到袋鼠了!”读到这儿,我们才知道,善良的她一直多么不忍心看托玛斯一次次地失望。 她毅然决定把动物送给因她受了磨难的托玛斯。她没有想托玛斯家多富,自己家多穷、孤独的自己得到个小动物多么不易。在她心中,自己和托玛斯是两个因为都喜欢袋鼠宝宝而心心相通的人。这是何等朴实的人性和爱心。 书的临近结尾一幅换面上,只见背影的莎莎冲向托玛斯的家,满是坚毅和急切。她的充满尊严的道德力量至此完全把人震撼了。
这本书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作者个人心里探索的故事。
内斯从小喜欢艺术,先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二战期间随着在美国政府身居高位的丈夫移居首都华盛顿,一度中断绘画。但丈夫鼓励她不要放弃。她因而在Corcor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继续学习。谁知竟被艺术创作深深吸引,常常每天除了画画什么都不想干。 丈夫反而开始抱怨她“无聊” 、“冷落”自己。内斯仍不能从艺术创作中自拔,最后主动提出结束长达九年的婚姻。她只身来纽约工作,后又去亚洲欧洲深造,先成为收入很高的商业画家,后来大胆转行,专门从事让自己“心灵愉悦平静”的童书创作。
艺术创作需要高度专注,有的画家用“闭关”来形容与世隔绝的创作期。这意味着内斯需要大段时间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而艺术家也需要对付现实生活。从幻想世界走出去面对现实生活的那一霎那她肯定很挣扎,就象本来平平静静地想象着和袋鼠宝宝玩耍的莎莎突然被拖马斯要求展示袋鼠宝宝一样。 当内斯决定和生活了长达九年的丈夫结束婚姻时,心中纠结得是否象莎莎把托马斯指使到了那个危险的地方?创作给了作者一个心灵自我探索的机会,表达出的东西才有感染力,有深度。而内斯探索的境界是大人小孩都会经历的,所以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自己心灵的密切探索,作者用文字和绘画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小女孩。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只会说瞎话的小孩。她要应付心灵中各种汹涌澎湃激流的斗争,自己没有在漩涡中沉溺,而是从中生存下来, 增强了道德力量。
从本书发表的1967 年,读者有很多反馈。但大都是读到了第一个故事,觉得是本好的育儿教材。但显然大家又都被莫名其妙地打动,这要归功于那第二个,第三个故事。
内斯用童书创作来进行个人心理探索清晰有迹可循。在此书发表后十几年,她写了Fierce the Lion, 显然是表达她放弃成功的商业绘画而从事童书创作的心理历程。
内斯的语言很口语化,词语丰富句型生动,故事线条清晰,叙事毫不拖泥带水,读来让人觉得一气呵成,很是满足。她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归功于小时去外婆家玩常常花大段的时间听一位邻居老太太聊天。
内斯也有鲜明的绘画风格。这本书的插图和内容配合得很完美。
在色彩上,内斯不同的书通常大都以大片的黑,褐色(包括古铜色,米色)和白色主导,这给了她和绘画整体一致的感觉。但每本书在这个风格上又稍有变异。《莎莎的月光》外加了一点点红色和浅灰色作点缀。
内斯作过多年时装绘画。书中实物的线条简洁有力,立体感强,衣服床单等布料的质地感很强。人物的衣着看似低调,但实则讲究。托马斯一出场时那身打扮实在是酷,配上他目光空洞但坚毅的表情,一个生活无聊但很执拗的富家小男孩跃然纸上。莎莎虽然衣着普通,但衣服看着合体舒适。出大事那天穿着黑黑的长裙子,衬托了她心中的痛苦和担忧。当故事最后她抱着小动物跑去托马斯家给她,只见她的背影,长薄外套被风迎面向背后吹拂而起, 让人完全感受到她的坚定、兴奋和放松。莎莎的那只老猫,完全脱离常见的猫的温柔可爱的形象,简单有力的线条和单纯的黑色让人感受出了它的沉稳,忠诚和智慧。
虽然这个故事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但一旦选择海边的小岛作为背景,作者在绘画中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色彩。画面中有宁静的小港湾,远处隔水可见的缓缓山坡树丛, 海边的灯塔,树林里的磨坊,湿地里的高高的草丛,空旷草地上东倒西歪的篱笆。 (这象极了美国缅因州东北部海边小岛的风景。作者生活的年代,生活在美东北部象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的作家艺术家会去这些生活费用低廉但充满原始自然景观的地方去度假写生。)因为这些背景因素在色彩大小处理上的巧妙, 它们都不喧宾夺主, 让人觉得故事更加真实亲切。
感谢多年前这位勇于自我探索、努力表达、坚持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内斯。她的执著和才能给了我们很多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