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言29
好不容易读完了第二章的《苏东坡传》,又想起了观看关于苏东坡的纪录片时老师提出的问题:苏东坡是“人”,还是“神”?苏东坡“温和厚道”的品性,“饱受人生之苦”的坎坷经历,以及令天下人赞叹的文学才华,无不使苏东坡一步一步被后人推上了神坛——他早已成为了一个标志与象征。但毫无疑问,苏东坡当然是人。
苏东坡有着一切普通人所有的七情六欲,他时不时会欣喜,会悲伤,会恐惧,会愤怒,会自责。在看到可怜的百姓被迫背井离乡、背叛妻儿,乡间小路尸横遍野时会同情,会流泪;在看到王安石新法残害社会却仍然被皇帝推行时,他会愤怒;在佳节佳景中他会深深地思念弟弟子由;在为百姓谋求利益后他会感到自豪激动……这些心理活动虽然不会留下任何标志,却融入苏轼的诗词,成为了苏轼不是一个传说的证明。
而且,苏轼很享受他作为人的生活。“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是他所写的对人间的留恋。他认为自己可以遇到仙人,甚至可以升仙,却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在杭州当官时度过的最美好的三年恰好可以证明他对生活的享受。他毫不遮掩自己对美酒的热爱,毫不避讳地与妓女“调情挑逗”。相比起王安石每天的怫然大怒,经历的众叛亲离,以及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苏轼的生活可谓是无波无澜,饶有乐趣了。他可以到处游山玩水,饮酒行乐,也可以与朋友相聚共谈诗歌……他好像不在乎是否受人崇拜,不担心是否能立下功业,仅仅是享受生活,并以写诗为乐。
苏轼人性中的美好也是他作为人的证据。即使菩萨也要唐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经,但是苏轼不忍心人民收到一点苦难,他追求的是国泰民安。他常常劝谏皇帝,即使这一举动为他招来了位高权势者的警告,为他招来了牢狱之灾,甚至差一点置他于死地,但他仍然有那个写谏言的勇气,这是何等地舍生奉献呀!他能亲自抵御洪水,为抗洪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审问没有钱缴税而被捕的百姓时,他觉得自己同样有罪;而看到失去父母的幼童时,他为他们寻找人家。这些人性的光辉在苏轼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是他作为“人”的证明。
苏轼是个“人”,但是普度众生的精神,温和厚道的品性,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统统集聚到一个“人”身上时,你会怀疑他的真实性: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吗?可正是因为作为“人”的苏轼做到了,才使他被后人所铭记,所拥戴,即使他没有救世的能力,无法除去人们的苦难,无法扭转国家的灭亡,但是他复杂的个性,为民造福的心愿,无能为力的无奈,正好可以成为他被推上神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