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许多不理解的意象也逐渐明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述了那样一个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单纯的世界,美好的世界。我们今天是无法过那样的日子的,因为我们需要太多的东西。可是在这里,人们自己种桑,养蚕,织布,自给自足,已经足够了。我们还能不能回到那样一个简朴的生活状态?我们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已经让我们回不了头了。可是,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忘”跟“忽”刚好是这样一种状态。你常常会发现你生命中忽然出现的那个最美好的时刻,是因为你之前真有一个忘我的过程,忘记了现实中的东西,只有忘路之远近,把现实物欲追求暂时忘记,才能忽逢桃花林。这个时候,我们会进入到我们的心灵世界,美的东西才会出现,才会释放出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看到山上的一个小洞,里面好像有一点光线,那其实是一个生命开始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探索。有一个小口,然后透过这个小口,想去窥探一个平常没有接触过的世界,那里有一束幽微的光,吸引你进去,那个小口是我们生命真正要打开的小洞。
“便舍船,从口入”不舍弃,是进不去的。一个东西丢不下就不会有另一个东西。“舍”是“入”的开始,舍了才能进入,而我们背负的东西就是我们的限制。
进入桃花源,别有洞天,不足为外人道也。捕鱼人出来后,想再次找到桃花源,便“处处志之”。一路都在做标记。其实,在他做标记的时候,他也是在忘。当你一直做记号的时候,表示那个东西正在消失,那是精神上的消失,无论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在你那么想得到它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消失了。
遂迷,不复得路。
当你“忘路之远近”的时候,坦荡的一如清水时,美好的东西会展现出来。但当你“处处志之”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反而会让人看不见。
我们常常有“遂迷,不复得路”的状况,所谓迷失,是因为执着了,刻意了,有些东西反而迷失了。
桃花源,是我们心里的乌托邦,一个美好的世界。相信世上有桃花源,相信世上有这样一片美好的天地。它在我们心里,它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