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在掌阅里,那天看到有写杨绛先生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出于好奇······更多是出于可以免费下载的缘故,我关注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本书,开始是利用零星碎片式的时间阅读它,例如在单位上厕所排队的时候,做地铁的时候,但是渐渐地我开始有意识寻找专属留给它的时间段进行阅读,例如早晨05:00起床就开始找它出来看,甚至直到上班了都不忍释手,还得一咬牙一跺脚才能放下它。
我发现,这本书写得自有一股魔力——读来心会特别平静,平静到我自己都会吓一跳,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可以想象出家人领略梵经什么的心理上的状态也不过如此吧!
这种不惊波澜长存于心的感觉,衍生到上班干活没想到能有很大功效。
不受外力打乱节奏了,领导交托的事情干起来有条不紊,因为心是静的,能把工作细节想得很多,那天给领导做表写文,用邮件发给他,他居然一个字都没改就发向全体了,断是头一回,我心中愕然。
心静之下,对待别人会更添理解,一个不能接受的结果摆在面前,第一秒居然没有任何怒气,没有任何情绪,十分平静、十分有耐心的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问题解决的时间也特别快。
我太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状态了,大致两个礼拜,我如痴如醉的看它两遍,我也知道,读这本书之所以能给我带来这么大改变,全在里面描述的杨绛先生的故事,不论她有多大丰功伟绩,在我心里,她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单单是在做好这些角色时,传递给我的力量已够我领悟很久很久。
由此,我生了深入了解她的惦记,更是心甘情愿沉迷这种“安静”的表现,我一口气在当当网购买了杨绛先生执笔写的《洗澡》、《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我们仨》是我最先翻开的,相较而言,《我们仨》更带有很多家庭的元素,温馨,一定不比《干校六记》和《洗澡》满是文人的委屈,看了心生唏嘘,在《我们仨》里最值得仔细品味的是她做钱钟书的妻子、做钱瑷的母亲,那是怎样的意境啊!
我像蔡骏在《杀人墙》里描述的那样,仿佛也在探究一本历史遗留下来的日记,一篇篇,一步步走进了一早就十分清楚的、注定面对无可挽回的、将温馨摧毁的哀伤之路,无力更改命运的安排,权且默默见证。
钱钟书、杨绛、钱瑷他们三口人在各自的学术上都很有建树,对祖国的贡献,那些丰功伟绩老百姓望尘莫及,可是,亲情面前,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是爸爸、是妈妈,是女儿。
女儿的降生,对于父母来讲是多少的期待与欢乐呢,在那个年代,爸爸与妈妈能够统一了意见——只要这一个女儿了,这样就可以把爸爸妈妈全部的爱都给到她,抱着女儿坐船,由于检查官的喜爱,登船手续简便了,船上人稀罕着叫女儿“中国娃娃”,邻居不计报酬都愿意喂养女儿,姥爷把自己的床只分给女儿睡,爷爷喜爱男丁却独独谈到女儿读书的认真而充满骄傲······所以说,女儿是这世上给到爸爸妈妈的最美好的礼物。
从小养到大,从小看到大,点点滴滴见证着孩子的成长,也因为孩子的成长,当父母的这一路也在不断成长、不断长大,一切因为孩子,所以说,无论哪个孩子,万不可先于父母离开这个地球!无论什么原因都是太不孝顺了。
我虽未做人家母亲,平素父母的爱也因当局者迷,未有这样刻骨领会,只有这本书,让我以局外人的角度有幸一路看过来,看到他们的女儿英年早逝,看到妈妈不敢说给爸爸听,妈妈坐在撒过女儿骨灰的校园树下的土地上兀自低语,我的眼泪打透了《我们仨》里这一页角,即便抹去,也是湿得脆如蝉翼,十分易破了。
从孩子降生,到孩子离世,这得是当父母的多大的痛呢?
我想,我要身体健康,我想,我要爱惜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更不可轻言放弃。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长过我的爸爸妈妈,这样,才不枉那句“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悲恸!那是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难以扛受的。
说到底,都是爱的存在,杨绛先生是先后不长时间失去了丈夫和女儿的,女儿钱瑷在生命的弥留中强忍剧痛,字迹因病痛的折磨无力到已像孩童般了还那么坚持,写出和父母在一起的《我们仨》,杨绛先生续写挚爱女儿的《我们仨》,里面一家三口超越死生重新团聚;钱钟书临终前给杨绛先生留下好好活的嘱托,杨绛先生果真一个人生活到了103岁,期间将丈夫的著作整理出版,对于文学史的贡献功不可没,其实,挺难想象那是女人怎样的一种坚强,爱到了怎样的份上能够那样坚强?
而这在她看来,是很简单的说法,一如年轻时从外面出差回来,家里被爷俩造得一塌糊涂的凌乱,她都是“打扫战场”的那一位,丈夫和女儿是先去了另一个世界,她还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那一位。
看到书的最后,贴着杨绛先生收集的三则附录,有女儿病中对《我们仨》的笔触、有女儿过去素描爸爸的憨态样子、有女儿病中不忍爸爸拖病向自己写信主动回复爸爸的信件、有女儿不能进食的时候仍向妈妈拜年的信件,书的最后,是杨绛先生写的一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即使哀伤,也是那么平静。
航行人生的扁舟,
摆渡了一段世纪的回眸,
看她在红尘里微笑,
是幸存在惊涛骇浪后观赏的蜃楼,
彼岸触不可及,
彼岸遍地绿洲。
狂风是劫,
搁浅是邪,
生命之舵磨掌成茧,
留于后世,
宁静与清浅。
抛下寂寞的铆,
寻不到哀伤丝毫,
我扶着温暖下了船,
步行港湾,
只有空旷留待辗转,
家,
如果没有人,
是有温度的季节里吹进了风沙,
最是缠绕不开星河里的我们仨,
光芒刺眼,
一眼百年,
揉碎了激扬沉淀的红尘梦,
捧上一把归宿的祭奠,
撒向涟漪,
多少昼夜浸染,
多少苍地变色,
自晓痴恋,
她真的在我停泊的页码里,
一语重现。
在本文最后,附上我用简诗的形式纪念杨绛先生的《航行人生的扁舟》,是再次想到杨绛先生和他们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了,里面同样没有哀伤,只有平静和爱。
在东方日头近了的时刻,晨光灼烧起哀伤,使我鼻子发酸,而我即将留下眼泪时又看清了烧灼过后的地方留下的灰烬,叫做希望,对生活美好的希望,每一天,还会有什么困难?每一天,都应该感激,我们很幸福了,我们都应该坚强!